《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目錄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 2016年第4期(總第94期)
專 論
論孫中山的“中華民族”建構(gòu)思想(蔣先歡 寶成關(guān))
孫中山先生的精神財富(黃春華)
新論摘編
論孫中山的中華民族復(fù)興思想及其歷史地位(鄭大華)
孫中山何時以“革命黨”自命(馮天瑜)
文史叢
中山先生與海外華文報刊略論(鄧 濤)
簡 訊
紀念辛亥革命105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在漢召開
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在中山召開
孫中山的理想與中國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在上海落幕
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會在新加坡舉行
著名辛亥革命史專家皮明庥逝世
讀者?作者?編者
關(guān)于調(diào)整《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主辦單位的公告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 2016年第3期(總第93期)
專 論
辛亥革命時期的婦女社團(張蓮波)
新論摘編
歷史敘述的政治——民國前期中小學教科書的辛亥革命敘述(1912-1927)(盧敏玲)
《紐約時報》視野中的孫中山(1896-1925)(楊帆 江沛)
新中國成立以來紀念活動中的孫中山
?文史叢?
《漢口中西報》關(guān)于湖北諮議局的幾則報道(嚴威)
陜西辛亥革命先驅(qū)焦子靜先生事略(張應(yīng)超)
論著索引
2014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補遺(黃 麗)
簡 訊
第七屆晚清史研究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在京舉行
第十屆“近代中國與東亞新格局”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在山東舉行
“帝國與族群:第二屆清朝與內(nèi)亞工作坊”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在京舉行
“全球史視野下的近代中國”學術(shù)研習營在武漢舉行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 2016年第2期(總第92期)
專 論
“關(guān)東都督”藍天蔚(嚴昌洪)
新論摘編
清朝社會秩序的近代轉(zhuǎn)型(楊開際)
政府管控與民間信仰(李書源 王 輝)
近代社會各界對留學問題的反思(張光華 劉家欽)
兩岸辛亥革命與孫中山研究交流的回顧與展望(桑 兵)
文史叢
紀念黃花崗起義的詩歌和黃花崗起義親歷記輯錄(李長林)
我的祖父李基鴻(李雨青)
余誠叔父余子敦及其家世(洪礫漠)
書 訊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出版
《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首發(fā)
《宋慶齡與孫中山》出版
《藍天蔚年譜長編》出版
簡 訊
“留美知識精英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在滬舉行
“中國與全球現(xiàn)代性(1784-1919)”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在廣州舉行
“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暨辛亥革命105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將于10月在漢召開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 2016年第1期(總第91期)
專 論
張之洞何以遲遲不愿進中央(吳劍杰)
新論摘編
重新審視晚清的思想革命(茅海建)
國體、精英吸納與榮典制度——以民國袁世凱時代為例(章永樂)
誰操縱了北洋政治?(侯中軍)
性別與革命:近代以來秋瑾形象轉(zhuǎn)換的考察(1907—1945)(夏衛(wèi)東)
文史叢
經(jīng)鏗黃氏遺訓對黃興品格特質(zhì)形成的影響(饒懷民)
陳陶遺:傲骨崚嶒淡逸姿(宋慶陽)
論辛亥革命歷史知識與博物館和學校教育的融合(魏德勛)
簡 訊
“孫中山振興中華的理想與中國夢”學術(shù)研討會在廣東中山召開
中國海關(guān)史與海關(guān)文獻國際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第五屆中山大學全國大學生口述史成果交流賽決賽圓滿落幕
?讀者?作者?編者?
關(guān)于調(diào)整編委會成員的公告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15年第4期(總第90期)
專 論
民間文書所見辛亥前后湖廣土地狀況舉隅(李靈玢)
康有為《攻日策》思想來源考述(周曉博)
新論摘編
孫中山文化觀的當代價值(王曉秋)
民初國會存廢之爭與民國政制走向(楊天宏)
文史叢
悼念秋瑾詩聯(lián)和小說傳奇書目輯錄(李長林)
會議綜述
“近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與演進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綜述(段君峰)
簡 訊
“近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與演進學術(shù)研討會”在武漢召開
“孫中山文化”專題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辛亥革命研究所在漢成立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15年第3期(總第89期)
專 論
日據(jù)時期臺灣人士對辛亥革命的認同——以連橫《大陸游記》為中心(嚴昌洪)
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新探(左世元)
新論摘編
章開沅先生關(guān)于中國近代史研究“碎片化”問題的理論貢獻(張艷國)
辛亥革命對教育變革的影響(虞和平)
辛亥南北議和與國民會議(桑兵)
黎元洪與辛亥首義傷亡軍士的撫恤問題研究(方秋梅)
從新津劫案看辛亥鼎革前后的基層社會秩序(李德英、張楊)
文史叢
釋讀《李基鴻報告孫中山赴鄂、赴京及報社被袁世凱查抄、迫害等情形》(葉永堅)
鄂軍都督府舊址主樓塔樓形狀考證(黃春華)
簡 訊
《中國近代商會通史》出版座談會召開
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濟南順利召開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15年第2期(總第88期)
專 論
“興居無節(jié)”張之洞(吳劍杰)
新論摘編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崔志海)
從革命到建設(shè):辛亥革命前后海外華人政治心態(tài)的蛻變(石曉寧)
從晚清權(quán)利觀念看清末國家構(gòu)建的內(nèi)在困境(胡其柱)
政治改造與社會改造:明初的思想爭論(鄒小站)
民初國會建置中的“型制”設(shè)計(彭濤 楊天宏)
譯文選登
采訪黎元洪(Erich von Salzmann著 王維江譯)
文史叢
民國時期孫中山對美聯(lián)社記者的重要談話(邵雍)
唐群英祭宋教仁、張漢英文(劉帥輯錄)
閱馬廠紅樓與湖北省農(nóng)民協(xié)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孫啟康)
蔡濟民敦請黎元洪出任都督(蔡禮鴻)
辛亥革命杰出志士邱鴻鈞(李厚啟)
論著索引
2014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黃麗)
簡 訊
《章開沅文集》出版 盤點60年學術(shù)人生
“孫中山、廖仲愷與近代中國”理論研討會在粵舉行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15年第1期(總第87期)
專 論
“官倡民辦,始克有成”——張之洞與漢冶萍(吳劍杰)
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與法國方面的交往(下)(邵 雍)
新論摘編
清末革命團體與秘密會黨:以同盟會武裝起義為主(李平秀)
辛亥革命期間康有為“虛君共和”觀念再辨析(李愛軍)
曹亞伯《武昌革命真史》的創(chuàng)作及反響考論(劉傳吉)
民國元年都督選任之爭(陳 明 張治江)
文史叢
安葬辛亥革命志士吳祿貞訃告考釋(張同樂)
祭黃興、蔡鍔文(羅庶丹 李長林)
論著索引
2012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補遺(黃 麗)
2013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補遺(黃 麗)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14年第4期(總第86期)
專 論
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與法國方面的交往(上)(邵 雍)
特 稿
在《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開幕儀式上的講話(黎朝斌)
紅樓圓夢
——在《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開幕儀式上的講話(梁華平)
弘揚辛亥首義 展覽推陳出新
——《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的特色(王興科)
綜 述
第七屆辛亥革命研究青年學者論壇綜述(仝瑞中)
新論摘編
公理與富強:近代中國接受西學的兩個不同路徑和選擇(郝晏榮)
試論載澤《考察政治日記》中的議會(余冬林)
《駐漢五國領(lǐng)事嚴守中立布告》難言“中立”(朱文亮)
書 評
一部高質(zhì)量的“張謇全集”——新版《張謇全集》讀后(周新國)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14年第3期(總第85期)
專 論
黎元洪與張之洞(吳劍杰)
新論摘編
清末民初外務(wù)(交)部的人事嬗替與結(jié)構(gòu)變遷(李文杰)
晚清“新政”的再思考:以教育改革為中心的討論(郁漢友)]
日清汽船會社與中國(松浦章)
科舉廢除前新政人才結(jié)構(gòu)透視(潘 崇)
近代報刊在晚清史學批評演進中的地位與價值(劉開軍)
近代日本軍方首批留華學生考略(譚 皓)
“種族”與政治: 晚清宗室壽富之死及其回響(戴海斌)
中國公學與清季革命(嚴海建)
文叢史
陜?nèi)耸客品绖P稱帝時之準備與失敗 (張子宜)
辛亥革命湖南援鄂烈士挽聯(lián)選 (李長林)
我的祖父周祥駿 (周 浩)
史實考訂
鄂軍都督府中炮后都督去向考(李厚啟)
論著索引
2013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黃 麗)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14年第2期(總第84期)
專 論
辛亥時代研究范式轉(zhuǎn)變的利弊得失(李細珠)
新論摘編
武昌首義后中國在日留學生的不同反應(yīng)(張紹軍)
武昌起義后清廷組編新軍三軍考略(張華騰)
科舉廢除前新政人才結(jié)構(gòu)透視(潘 崇)
論湯化龍的憲政追求及角色變換(高 路)
論晚年孫中山“中華民族”觀的演變及其影響(鄭大華)
書 評
《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楊毓麟陳天華鄒容卷》導(dǎo)言(下)(嚴昌洪)
論著索引
2012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黃 麗)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14年第1期(總第83期)
專 論
夢想桓文——辛亥革命前后唐璆的救時方略與實踐(彭 劍)
新論摘編
清末留日學生與日本社會的摩擦和沖突(王衛(wèi)平 邵 寶)
辛亥鼎革之際“民軍”稱謂考略(朱文亮)
接收清朝與組建民國(桑 兵)
書 評
《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楊毓麟陳天華鄒容卷》導(dǎo)言(上)(嚴昌洪)
《走過紅樓文集》自序(王興科)
論著索引
2011 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補遺(黃 麗)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13年第4期(總第82期)
專 論
35年來湖南辛亥革命研究述評(饒懷民)
新論摘編
近代以來中國思想界的“強有力政府”論(鄧麗蘭)
民主的國體與集權(quán)的政體(肖傳林)
辛亥革命期間的“專制”論(郝祥滿)
辛亥革命時期的江皖大水與華洋義賑會(朱滸)
胡石庵與辛亥革命前后輿論動員(付登舟)
書 評
《田玉潔將軍紀念文集》序(張應(yīng)超)
參與史學的可貴實踐——《清末社會危機與政府應(yīng)對》讀后(葛風濤)
文叢史
辛亥革命功臣王安瀾傳略(熊 樵)
譯文選登
日本有關(guān)1910年長沙搶米風潮檔案史料選譯(下)(蘇全有 羅曉瑩 譯)
讀者?作者?編者
關(guān)于調(diào)整本刊編委會成員的公告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13年第3期(總第81期)
專 論
新出三種辛亥山西新軍起義文獻真?zhèn)慰?左松濤)
綜 述
第六屆辛亥革命研究青年學者論壇綜述(仝瑞中)
新論摘編
書室、戲曲與渡輪:同盟會在澳門的宣傳策略述論(孫燕京 周增光)
張之洞、康有為的初識與上海強學會、《強學報》(茅海建)
湯化龍與袁世凱關(guān)系考辨(王俊橋 郝幸艷)
譯文選登
日本有關(guān)1910年長沙搶米風潮檔案史料選譯(中)(蘇全有 羅曉瑩 譯)
讀者?作者?編者
關(guān)于調(diào)整本刊編委會成員的公告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13年第2期(總第80期)
專 論
張之洞:“湘事難辦,天下所無”(吳劍杰)
新論摘編
辛壬之際旗籍權(quán)貴集團的政治心態(tài)(孫燕京 周增光)
論袁世凱策劃民元“北京兵變”說之不能成立(尚小明)
政治空間結(jié)構(gòu)的轉(zhuǎn)換與辛亥革命黨人建國理論與實踐的演變(陳廷湘)
辛亥革命時期上海華界立法探析(王立民)
論民元唐紹儀內(nèi)閣(李吉奎)
《漢口中西報》與湖北咨議局(周積明 胡曦)
法的辛亥之變——以刑律中君親條文的變動為中心(成富磊)
清末新政期間列強對中國軍火市場的爭奪(滕德永)
英國公使朱爾典與辛亥革命(滕帥)
同情?參與?反思——戴季陶與辛亥革命(馬克鋒)
書 評
邵雍著《辛亥革命與中國社會》讀后(嚴昌洪)
譯文選登
日本有關(guān)1910年長沙搶米風潮檔案史料選譯(上)(蘇全有 羅曉瑩 譯)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13年第1期(總第79期)
紀念宋教仁逝世100周年
紀念宋教仁逝世100周年學術(shù)座談會綜述(仝瑞中)
宋教仁在中國憲政運動史上的影響與地位(李衛(wèi)東)
專 論
武昌首義文化品牌的內(nèi)涵及繼續(xù)打造的意義*(梁華平 李媛麗)
新論摘編
辛亥革命期間中華民國承認問題再研究(侯中軍)
中和堂的興起、發(fā)展及其與興中會、同盟會的關(guān)系(王楊紅)
百年來中國同盟會研究述評(馬敏 洪振強)
文史叢
陜西辛亥革命重要人物小傳(張應(yīng)超)
梁啟超新聞生涯的若干“之最”(鄧 濤)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12年第4期(總第78期)
專 論
熊秉坤與武漢保衛(wèi)戰(zhàn)(蕭致治)
新論摘編
辛亥革命時期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傳播(蘇中立)
革命先烈楊毓麟未刊函札述考(孔祥吉 鄭匡民)
論辛亥革命時期的荊州駐防八旗(徐方平 曾銀慧)
胡漢民與民初廣東軍政府的創(chuàng)建及其行政(周興樑)
文史叢
辛亥先驅(qū)張子宜事略(張和平)
時人遺稿中的民初史實(李 群)
譯文選登
英國有關(guān)1910年長沙搶米風潮檔案史料選譯(二)(蘇全有 葛風濤 譯)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 2012年第3期 (總第77期)
專 論
也談辛亥革命是一場共和革命(彭劍)
特 稿
以孫中山紀念地的名義(王興科)
新論摘編
孫中山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關(guān)系縱論(臧運祜)
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朱蔭貴)
辛亥鼎革之際地方督撫的出處抉擇(李細珠)
從君憲到共和:袁世凱的一段心路歷程(馬勇)
文史叢
漫談《湖北官報》(鄧濤)
譯文選登
英國有關(guān)1910年長沙搶米風潮檔案史料選譯(一)(蘇全有 葛風濤譯)
論著索引
2011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二)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 2012年第2期 (總第76期)
專 論
從《蒲塘楊氏六修族譜》和《銅鈴堂楊氏八修族譜》看楊毓麟家世源流(饒懷民)
新論摘編
清季變政與日本(桑兵)
“歐事研究會”述評(張勁)
張之洞策反邱菽園(茅海建)
國共兩黨之外:曾琦與梁啟超的關(guān)系考論(張少鵬)
文史叢
辛亥革命版畫賞析(王自德)
簡述海軍在陽夏戰(zhàn)爭中的轉(zhuǎn)變(李邱軍)
論著索引
2011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一)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 2012年第1期 (總第75期)
專 論
辛亥革命研究中應(yīng)關(guān)注的問題(馮祖貽)
張云山與陜西光復(fù)(邵雍)
綜 述
“紀念陜西辛亥革命10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第三屆孫文論壇”綜述(張華騰)
新論摘編
辛亥革命中的滿漢沖突與調(diào)適(賈艷麗)
辛亥革命前后治邊理念及其演變(孫宏年)
《申報》視域下的“二次革命”(楊德志)
清末民初“梁啟超之問”的提出及其論爭(鄧麗蘭)
日本怎樣看待和介入“對岸之火”(羅?;荨垚廴A)
攝政王載灃驅(qū)袁事件再研究(崔志海)
試論晚清政府的“失信”:從上海股市到“保路運動”(李玉)
陶成章案幾個問題的再探討(張學繼)
香港興中會總會的成立及其重要性(李金強)
辛亥革命時期華僑經(jīng)濟援助的地域變遷及其原因(吳宏岐、于亞娟)
書 評
一部填補空白的原創(chuàng)佳作——評周新國等專著《江蘇辛亥革命史》(茅家琦)
文史叢
辛亥革命先烈禹之謨一生(禹堅白)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 2011年第4期 (總第74期)
專 論
辛亥鄂軍都督府“謀略處”考辨(王興科)
新論摘編
中國革命意識形態(tài)中的辛亥革命評價(李良玉)
從風潮到傳統(tǒng):辛亥革命與“革命”話語的時代性轉(zhuǎn)折(王先明)
辛亥革命與平等觀念的現(xiàn)代嬗變(高瑞泉)
關(guān)于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幾個重要史實的辨析(黃小堅)
清遺民眼中的辛亥革命(彭雷霆、谷秀青)
晚清留日回族學生與辛亥革命(許憲隆、哈正利)
書 評
一部全方位闡述百年來辛亥革命研究和紀念活動的力作
——羅福惠、朱英主編《辛亥革命的百年記憶與詮釋》一書讀后(謝俊美)
《革命巨子徐鏡心》讀后——兼談辛亥革命志士紀念集的特色(嚴昌洪)
高又明與陜西辛亥革命——《高又明先生紀念集》序(張應(yīng)超)
文史叢
辛亥革命中的孝感人士(熊樵)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11年第3期(總第73期)
專 論
孫中山的歷史豐功偉績不容否定(方之光)
新論摘編
辛亥革命研究的整體性(桑兵)
越南視角:辛亥革命世界意義新認知(王武)
近代工商界的“辛亥”記憶與政治經(jīng)濟訴求(朱英)
近代《泰晤士報》關(guān)于辛亥革命新聞報道的文本分析(郭永虎)
民元致孫中山函電話語中的趨新心理(趙立彬)
新軍編練與新疆辛亥革命研究(張華騰 彭賀超)
為辛亥革命正名(羅福惠 孫躍)
書 評
《湖北革命知之錄》:湖北辛亥耆宿研究湖北辛亥革命的力作(張繼才)
文史叢
吳祿貞之死與死后哀榮(吳厚婉易紹連)
藍天蔚墓表及事略(藍煜整理)
蔡濟民其人其事及其精神品格(蔡禮鴻)
楊經(jīng)曲回憶在辛亥革命中(曉陽整理)
辛亥革命時期的武漢報業(yè)(鄧濤)
書 訊
《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文庫》出版為辛亥百年紀念推出重大成果
《辛亥革命辭典》、《辛亥革命史事長編》出版
《辛亥革命圖史》獻禮辛亥百年
《商民運動研究(1924一1930)》出版
《辛亥革命文物珍品》圖錄出版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11年第2期 (總第72期)
特 稿
辛亥革命史研究會換屆大會紀要(霍山)
辛亥革命史研究會第七屆理事會領(lǐng)導(dǎo)機構(gòu)
辛亥革命史研究會理事單位和第七屆理事名單
專 論
杭州旗營與浙省光復(fù)(邵雍)
新論摘編
辛亥革命在破立雙方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馮天瑜)
武昌起義后內(nèi)藤湖南、桑原騭藏之涉華議論評析(李少軍)
有關(guān)辛亥革命以后“亞洲主義”構(gòu)想的考察(陳毅立)
從中華革命黨看孫中山“以黨建國”思想的形成(顏軍)
梁啟超“國學教育”思想研究芻議(朱俊瑞)
“辛亥武昌首義”名辨(馮天瑜)
黃興與日本(蕭致治)
訪談錄
辛亥百年話首義——著名辛亥史家、武漢大學資深教授馮天瑜訪談(李小花)
文史叢
一個不該被遺忘的辛亥志士——吳公斡(吳世民)
魯長庚事略(魯明英整理)
張澄清自傳(張義忠整理)
武昌起義前后馬來亞華人革命詩歌選(李長林 方慧)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11年第1期(總第71期)
專 論
打造辛亥革命武昌首義文化品牌述論(梁華平)
綜 述
舊影新篇——《流年似水——舊上海廣告月份牌寫真展》赴臺展出紀實(王興科)
特 稿
懷念野澤豐先生(久保亨)
新論摘編
論清末政治轉(zhuǎn)型失敗的原因及當代啟示(龍紅飛)
清末民初上海地方精英內(nèi)部的權(quán)勢轉(zhuǎn)移(徐茂明 陳媛媛)
袁世凱籌集北洋六鎮(zhèn)軍費途徑再分析(楊濤)
辛亥革命以來中國大一統(tǒng)國家體制再造中的承續(xù)(姜義華)
從嚴復(fù)到胡適:近代自由主義思潮的傳承與調(diào)適(趙慧峰 俞祖華)
康有為“虛君共和”論淺析(朱憶天)
“皇族內(nèi)閣”與皇室內(nèi)爭(彭劍)
列強對辛亥首義的態(tài)度(馮天瑜)
革命紀念: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國民黨的辛亥記憶(劉偉 潘大禮)
辛亥紀念與南洋華僑民族主義的加強(徐炳三)
臺灣學界辛亥革命研究的承轉(zhuǎn)盛隱(何卓恩)
書 評
《百年嚴復(fù):嚴復(fù)研究資料精選》序言(蘇中立)
一部頗具特色的紀念文集——讀《張難先紀念文集》(張繼才)
文史叢
連戰(zhàn)祖父在武漢感受辛亥革命——連橫《大陸游記》摘錄(邱鑄昌)
辛亥革命志士曹亞伯傳略(陳予安)
讀者?作者?編者
勘 誤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10年第4期(總第70期)
新論摘編
梁啟超與湖南時務(wù)學堂再研究(馬勇)
章太炎、孫中山的“封建”論(馮天瑜)
民初“自由”報刊的自由觀(桑兵)
從武昌起義看清政府的危機應(yīng)對(蘇全有)
黎元洪出任辛亥革命鄂軍都督始末(馮天瑜)
民初漢口重建借款問題研究(方芃)
孫中山逝世后的輿論反應(yīng)(郭輝)
20世紀20年代上海馬路商界聯(lián)合會的組織生態(tài)(彭南生)
早期世界博覽會與清末民初商人外交的興起(虞和平)
從尋求富強到文明自覺(許紀霖)
綜 述
“孫中山、宋慶齡紀念地聯(lián)席會”述略(梁華平)
第四屆辛亥革命研究青年學者論壇綜述(劉繼華)
書 評
一部系統(tǒng)研究黃興三民主義思想的力作——《黃興三民主義思想研究》評介(饒懷民)
評李谷城教授《香港(中國旬報)研究》(張榮杰)
文史叢
照徹澄懷月印潭——記辛亥革命烈士周祥駿(周浩)
吳祿貞與延吉邊務(wù)(吳厚婉 易紹連)
辛亥革命漫談(胡心鼎 胡光穎)
探訪孫中山在舊金山的遺跡(徐莉君)
《余祖言詩文稿》中的辛亥史事(李群)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10年第3期(總第69期)
專 論
端方與清末立憲(邵雍)
新論摘編
民初進步黨的立黨理論及分裂的思想根源(陳忠純)
宋教仁被刺案真相考辨(朱懷遠)
戰(zhàn)后日本學術(shù)界辛亥革命問題研究述評(吳占軍)
日本檔案中的張之洞與革命黨(孔祥吉)
當事人筆下的辛亥革命史(羅?;?王倩)
文史叢
高振霄傳略(高中自)
夏道南與辛亥革命(唐昭學)
葉定仕傳略(葉瑞山)
姚金鏞與首義紀念(李厚啟)
讀者?作者?編者
征稿啟事
《辛亥革命動態(tài)》2010年第2期(總第68期)
專 論
重新認識杰出文化名人蔡元培——紀念蔡元培先生逝世70周年(胡國樞)
1913年《開封民立報》內(nèi)容分析(羅見今)
綜 述
同懷與共進
——記2010臺灣湖北周《辛亥百年頌中山——孫中山與湖北特展》赴臺展出(一葦)
新論摘編
晚清關(guān)道的職能及其演變(劉偉)
張之洞庚子年何曾有過帝王夢(李細珠)
抗衡民權(quán)與清季行省會議廳的建立(彭劍)
1906年袁世凱奏辭八項兼差問題考訂(蘇全有)
孫中山反霸維和的外交思想及其歷史影響(李本義)
關(guān)于“中山學”的幾點思考(王杰)
文史叢
黃興與周震鱗(周用美 周用宜)
王云龍治理武昌縣檔案(王璞卿整理)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10年第1期(總第67期)
專 論
張之洞企業(yè)活動芻議——以漢陽鐵廠為中心下(吳劍杰)
黃宗仰與辛亥上海光復(fù)(沈潛)
新論摘編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貫通與滯礙(桑兵)
系統(tǒng)性的缺失:中國近代史研究現(xiàn)狀之憂(楊天宏)
孫中山、徐紹楨關(guān)系述論(沈曉敏)
清末農(nóng)會的特點與性質(zhì)探析(李風華)
民國時期人力車夫管理問題透視(嚴昌洪)
張之洞督鄂與湖北省府主導(dǎo)漢口市政改革(方秋梅)
民國初年江南教會女生集體記憶中的國族認同(周東華)
書 評
《李西屏文集》前言(嚴昌洪)
北洋集團:一把了解清末民初社會進程的鑰匙
——讀張華騰教授新著《北洋集團崛起研究》(丁?。?/p>
來稿摘登
胡錦濤“三次革命論”的意義(毛磊)
讀者?作者?編者
關(guān)于調(diào)整本刊編委會成員的公告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9年第4期(總第66期)
專 論
張之洞企業(yè)活動芻議——以漢陽鐵廠為中心上(吳劍杰)
綜 述
第三屆辛亥革命研究青年學者論壇綜述(何廣)
新論摘編
學堂獎勵與晚清的“國民”論述(沈 潔)
清末留日學生“取締規(guī)則”事件再解讀(李喜所 李來容)
廣東地方精英對民初革命黨人社會改造的抵制的實質(zhì)(何文平)
辛亥革命時期臣屬向公民的轉(zhuǎn)變(郭衛(wèi)東)
善后會議是北洋政府和平統(tǒng)一中國的嘗試(楊天宏)
“五四”文化運動的轉(zhuǎn)向(汪暉)
民國時期國貨展覽會與國貨運動、民族主義的關(guān)系(馬敏 洪振強)
民國時期漢口錢莊與華資銀行關(guān)系論析(劉俊峰)
書 評
漢版《張之洞全集》讀后(嚴昌洪)
文史叢
吳稚暉與辛亥革命(譚秋霞)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9年第3期(總第65號)
專 論
云南講武堂與重九起義(邵雍)
新論摘編
捐納、保舉與晚清的吏治失范(楊國強)
晚清報紙視域中的“蘇報案”(王敏)
晚清社會對博覽會的觀念認知(洪振強 艾險峰)
清末民初農(nóng)民社團組織立法(唐鳴 王勤)
近代中國高等教育地域非均衡布局(宋偉 韓夢潔)
近代漢口碼頭文化的社會學解讀(周德鈞)
史實考訂
孫中山手繪地圖再辨正(郭驥)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投票簽名人員人數(shù)考(鄭淑華)
文史叢
懷念辛亥革命先驅(qū)謝奉琦先生(謝念親)
辛亥革命時期的警句格言(李長林)
論著索引
2008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二)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9年第2期(總第64號)
專 論
1898年蔡元培辭官根源論析(陳向科)
新論摘編
“辛亥革命”的紛歧解讀(何廣)
清末民主化運動的兩難境地(邱觀建 鄧亦武)
近代武漢區(qū)域貨幣的中心地位(張寧)
書 評
近代中國商人社團研究的新進展——《近代中國商會、行會及商團新論》評價(振強)
文史叢
知恥近乎勇——黃宗仰及其《庚子紀念圖》(沈潛)
《張難先文集》未收錄的一篇軼文《敬勸闔族修譜啟》(張繼才)
安息在岳麓山上的辛亥革命英烈(李長林)
論著索引
2008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一)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9年第1期(總第63號)
專 論
宋嘉樹與孫中山的關(guān)系初探(邵雍)
綜 述
第二屆辛亥革命研究青年學者論壇綜述(何廣)
新論摘編
晚清改進、收回領(lǐng)事裁判權(quán)的謀劃及努力(李育民)
晚清財政預(yù)算的醞釀與實施(陳鋒)
晚清的財政搜刮(蔡國斌)
近代上?;厣倘后w的形成、特征與文化貢獻(葛壯)
辛亥革命前期蔡元培思想嬗變過程的特征(陳向科)
廖仲愷與民初商人之關(guān)系(張曉輝)
書 評
《辛亥革命專題研究叢書》序(饒懷民)
文史叢
東莞“兩鄉(xiāng)之爭”與國民黨西南執(zhí)行部對孫中山祖籍的全面復(fù)查與國民黨黨史會的會審結(jié)論(鄒佩叢)
辛亥鄂城紀略 二(于漸逵)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8年第4期(總第62號)
專 論
測試20世紀初年華僑政治傾向的指針——1908年新加坡哭臨事件淺析(彭劍)
特 稿
章開沅先生在第二屆辛亥革命研究青年學者論壇上的講話(章開沅)
陳錫祺先生與辛亥革命史研究會(辛文)
蘆花又紛飛——祭唐文權(quán)教授(沈潛)
新論摘編
是清末“憲政”還是清末“預(yù)備立憲”(郭世佑)
《欽定憲法大綱》辨析(陳宇翔)
嚴復(fù)、梁啟超憲政思想的幾點比較(陳勇軍、虞文華)
近代中國文化轉(zhuǎn)型的問題與趨向(耿云志)
北洋政府時期的將軍府及將軍名號的封授(張建軍)
鄧廷楨與廣東禁煙問題(吳義雄)
文史叢
孫中山祖籍“東莞說”之由來及其在三四十年代的傳播情況(鄒佩叢)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8年第3期(總第61號)
專 論
吳殿英與辛亥武昌起義(馮天瑜)
新論摘編
近代“思想解放”的歷程與啟示(羅?;荩?/p>
清末修律前西方法學的輸入(李?。?/p>
近代慈善事業(yè)興起的社會背景(周秋光 曾桂林)
晚清中國關(guān)于西方禮俗的論辯(熊月之)
清季學堂獎勵出身制(左玉河)
嚴復(fù)關(guān)于近代國家理念的闡述(史革新)
文史叢
雁門郡《田氏七修宗譜》資料輯錄 二 (黃春華輯錄)
辛亥鄂城紀略 一 (于漸逵)
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紀念品和慶賀品(王蘭波)
論著索引
2007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二)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8年第2期(總第60號)
專 論
歷史推出的黎元洪(王延武)
綜 述
辛亥革命時期武裝斗爭研究綜述(簡婷)
新論摘編
孫中山黨魁集權(quán)制思想(謝俊美)
清季以來所謂“私塾”問題的再認識(左松濤)
四川存古學堂的興辦進程(郭書愚)
書 評
集大成的黃興著作集(蕭致治)
文史叢
雁門郡《田氏七修宗譜》資料輯錄 一 (黃春華輯錄)
胡蘭亭在辛亥革命時期的史跡(肖安平)
論著索引
2007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一)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8年第1期(總第59號)
專 論
從《民立報》看楊毓麟蹈海(郝幸艷 王俊橋)
唐群英與湖湘文化(郭建衡)
特 稿
史扶鄰教授致章開沅教授函
新論摘編
戊戌變法的性質(zhì)是立憲嗎(劉勁松 朱福惠)
紳民沖突的歷史趨向與時代成因(王先明)
清末民初學人的“封建觀”(馮天瑜)
書 評
架起學術(shù)通往大眾的橋梁——《洪憲帝制——袁氏帝夢破滅記》讀后(葛風濤)
史實考訂
誰是“蹈海子”(李日)
文史叢
首義都督黎黃陂的鄉(xiāng)情(裴高才)
陜西辛亥革命志士張鈁先生事略(張應(yīng)超)
讀者?作者?編者
關(guān)于調(diào)整本刊編委會成員的公告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7年第4期(總第58號)
專 論
黎元洪的業(yè)績與功過述評 下(蕭致治)
構(gòu)建主題文化體系 建設(shè)歷史文化名城——為武昌區(qū)歷史文化名城建設(shè)獻芻(嚴昌洪)
綜 述
首屆辛亥革命研究青年學者論壇綜述(霍山)
特 稿
韓國裴京漢新著《孫文與韓國——中華主義與事大主義的交叉》中文目錄與內(nèi)容提要
新論摘編
民初共和制度的爭論(李朝津)
清季外官改制的輿論及方案選擇(關(guān)曉紅)
近代人力車夫的群體意識(嚴昌洪)
文史叢
陽夏戰(zhàn)爭中的民軍敢死隊(袁磊)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7年第3期(總第57號)
專 論
黎元洪的業(yè)績與功過述評 上 (蕭致治)
綜 述
“首義都督黎元洪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紀要(辛燕文)
新論摘編
同盟會、湖北集團、江浙集團政治關(guān)系的演變(張浩)
晚清自治時期上海街頭的警民沖突(何益忠)
晚清中英關(guān)于香港在中國沿海貿(mào)易中的地位之爭(曹英)
李大釗早期思想中的日本因素(石川禎浩)
近代中國人的韓國認識(王元周)
鐵路與日本近代化(祝曙光)
文史叢
1919年詹大悲致孫中山函介紹(徐莉君)
論著索引
2006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7年第2期(總第56號)
專 論
1906年徐錫麟東北之行初探(邵雍)
新論摘編
近代上海商會選舉制度的發(fā)展演變(朱英)
政黨建制與民初政制走向(楊天宏)
質(zhì)疑孫中山1924年“應(yīng)邀北上”說(田子渝)
黎元洪與段祺瑞的府院之爭(汪朝光)
從東北洋債計劃看徐世昌的經(jīng)濟思想(景東升)
黃炎培與民國時期的職業(yè)教育(曲廣華)
文史叢
民國“湖北三怪”之石瑛(黃傳馨 李媛麗)
論著索引
2005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 2007年第1期 (總第55期)
專 論
保護首義文化遺產(chǎn) 彰顯武漢名城風采(李媛麗 陳 飛)
辛亥首義資源與旅游開發(fā)(周永彪 黃曉軍)
綜 述
宋教仁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日] 片倉芳和著 劉韶軍譯)
新論摘編
近代戰(zhàn)爭造成部分城市衰落(蔡云輝)
晚清滿漢關(guān)系與辛亥革命(朱東安)
晚清上海報紙的政治空間(王敏)
廣州大元帥府投變寺產(chǎn)與商團事變(郭華清)
共和精神缺失是民初政黨政治失敗的深層原因(王建華)
民初政黨經(jīng)費來源影響政黨價值取向、路徑選擇(王建華)
孫中山直接民權(quán)思想的困境(盧珂)
梁啟超的中華民族精神(鄭師渠)
袁世凱的對日外交(管書合)
史實考訂
藤堂調(diào)梅及其他(嚴昌洪)
文史叢
竇蔭三與楊虎城(張應(yīng)超)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6年第4期(總第54期)
專 論
首義遺址遺跡與博物館建設(shè)(黃春華)
綜 述
紀念辛亥革命95周年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綜述(會議學術(shù)組)
新論摘編
中國近代股份制企業(yè)的特點(朱蔭貴)
孫中山與蘇俄關(guān)系(張同樂)
張之洞的道德教育觀(劉亞玲 )
史實考訂
鄂軍都督府中炮考(何廣)
文史叢
風雷再現(xiàn)——《1911——再讀辛亥》觀感(余齊昭)
日本博士筆下的四川保路運動(蘇全有)
一件見證辛亥革命的年畫雕版(陳少蓉)
從族譜中發(fā)現(xiàn)的一則辛亥首義人物史料(劉守華)
武昌起義戰(zhàn)時總司令部副官長周定原事略(周石生)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6年第3期(總第53期)
專 論
張之洞與革新黨(吳劍杰)
綜 述
我國臺灣50多年來的孫中山研究鳥瞰(周興樑)
新論摘編
關(guān)于同盟會的性質(zhì)問題(史全生)
民國初年蔡鍔督滇及改革(吳達德)
有賀長雄與民初憲政的演變(張學繼)
文史叢
談?wù)勑梁ノ洳琢x文化區(qū)建設(shè)規(guī)劃的設(shè)想(梁華平)
熊秉坤的勛五位章與證書——一套見證歷史公案的珍貴文物(彭漢東)
張竹君與陽夏保衛(wèi)戰(zhàn)(陳予安)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6年第2期(總第52期)
專 論
馬相伯與辛亥革命探析(李納)
綜 述
建國以來光復(fù)會研究綜述(戴佩娟)
武漢臺北共同舉辦紀念孫中山展覽活動回顧(徐莉君)
新論摘編
晚清民國私塾與塾師的“權(quán)勢”問題(左松濤)
民國元年同盟會、北洋集團的合作與斗爭(張華騰)
孫中山的自由觀(肖飛)
張謇的理性愛國主義(章開沅)
章太炎的“大獨”觀(張春香)
區(qū)域化與中國近代史研究(王先明等)
文史叢
辛亥革命中的文藝作品(李長林)
喻培倫事略(喻鐘玨)
由“漢口華商賽馬公會地界碑”談起(熊聞)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6年第1期(總第51期)
專 論
兄弟鬩墻 百年沉怨——同盟會與光復(fù)會“窩里斗”的歷史教訓(胡國樞)
唐群英與宋教仁(唐存正)
新論摘編
喪失執(zhí)政基礎(chǔ)是晚清滅亡的根本原因(邱觀建 馬若龍)
中國現(xiàn)代民族觀念初步確立的歷史考察(李喜所)
破解歷史怪圈 正確認識康、嚴、辜后期的思想進程(何曉明)
書 評
《辛亥革命與中國政治發(fā)展》讀后(蘇全有)
文史叢
聞名湖北的湖南將領(lǐng)唐犧支(徐方平)
論著索引
2004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二)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5年第4期(總第50期)
專 論
首義文化與博物館建設(shè)(梁華平 王興科 黃春華等)
新論摘編
晚清直隸教案誘因(樊孝東)
日俄戰(zhàn)爭對近代中韓關(guān)系的影響(權(quán)赫秀)
袁世凱簽定《二十一條》時曾進行過抵抗(蘇全有)
孫中山袁世凱及代表的南北政府僑務(wù)政策比較(任貴祥)
孫中山五權(quán)憲法思想的文本體現(xiàn)(臧運祜)
孫中山的政黨倫理思想(冷小青 曾長秋)
論著索引
2004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一)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5年第3期(總第49期)
專 論
同盟會與武昌首義(嚴昌洪)
黃興與中國同盟會(蕭致治)
黎元洪與民初政爭(嚴 威)
綜 述
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會活動簡報(李伯新)
新論摘編
北京政府參戰(zhàn)問題(王建朗)
民國時期政治發(fā)展中的政治妥協(xié)(祝天智)
張之洞在庚子年的帝王夢(孔祥吉)
文史叢
孫中山的體育思想和實踐(李媛麗)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5年第2期(總第48期)
專 論
清末民初湖北教育名列前茅原因論析(敖文蔚)
儒商與晚清民間義賑——以經(jīng)元善這中心的考察(高冬琴)
綜 述
孫中山與中華民族崛起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侯 杰)
新論摘編
日俄戰(zhàn)爭期間清政府的“中立”問題(喻大華)
全盤西化思潮與近代文化激進主義(馬克鋒)
湖湘文化與章士釗(李 日)
文史叢
武昌起義時期的革命歌謠(李長林)
論著索引
2003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補遺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5年第1期(總第47期)
特 稿
筆墨情緣永相憶——我與辛亥革命研究會(章開沅)
專 論
“以身許國”英雄氣 “功成身退”國士風——光復(fù)會一百年祭(胡國樞)
科學補習所與華興會同異論——紀念科學補習所成立100周年(鐃懷民)
綜 述
紀念光復(fù)會成立10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羅福惠 彭 劍)
近十年來袁世凱與中國近代化研究綜述(蘇全有 殷國輝)
新論摘編
孫中山五權(quán)憲法的理想與現(xiàn)實(王貴松 邱遠猷)
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與傳統(tǒng)大漢族主義的區(qū)別(王小塊)
辛亥革命時期湯壽潛與立憲運動及與南京臨時政府的籌建(陶水木)
嚴復(fù)與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失?。伒氯纾?/p>
梁啟超的清代學術(shù)史研究(袁詠紅)
社會學人類學對近代中國史學的影響(桑 兵)
文史叢
陳炯明事變后孫中山的一次重要談話(張金超)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4年第4期(總第46期)
特 稿
辛亥革命史研究會第六屆理事會紀要
辛亥革命史研究會第六屆理事會領(lǐng)導(dǎo)機構(gòu)
辛亥革命史研究會第六屆理事單位和第六屆理事名單
辛亥革命史研究會章程
專 論
黎元洪與北伐黔軍的命運(嚴 威)
綜 述
“紀念科學補習所成立100周年座談會”側(cè)記(彭 劍)
1991年以來辛亥革命史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評介(饒懷民)
新論摘編
孫中山改組中華革命黨的心路歷程(李 玉)
汪精衛(wèi)、梁啟超“革命”論戰(zhàn)的政治學背景(孫宏云)
梁啟超美學思想發(fā)展分期與演化特征(金 雅)
清末新政中的保守主義思潮(蕭功秦)
近代知識精英的政治認同危機(祝天智)
近代中國同業(yè)公會的傳統(tǒng)特色(朱 英)
史實考訂
孫中山本是廣府人(鄒佩叢 )
文史叢
北京政府與文虎勛章(彭漢東)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4年第3期(總第45期)
專 論
辛亥革命前的女性參政思想——以《女界鐘》為中心解讀國民革命思想中的性別意識(侯 杰 李 釗)
南京臨時政府時期海內(nèi)外友人致孫中山函件研究——以中山市孫中山紀念館收藏為中心(邵 雍)
綜 述
袁世凱與北洋人物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綜述(蘇全有 張華騰)
新論摘編
中國近代思想史的主題(方 敏)
拒俄運動與中等社會的自覺(桑 兵)
辛亥革命前后的北洋集團(張華騰)
晚清來華新教傳教士對中國科舉制度的批判(孫邦華)
待客之道:從外事活動看近代上海華界與租界關(guān)系(熊月之)
史實考訂
孫中山祖籍是東莞(鄒佩叢)
文史叢
緬懷我的祖父高振霄(高中自)
“精神如現(xiàn)”牌匾探源(李甫斌)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4年第2期(總第44期)
專 論
從《三民主義》演講看孫中山對世界主義的剖析(于 軍)
新論摘編
中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的自由觀(管仕福)
王學與梁啟超新民學說的演變(吳義雄)
張之洞的工業(yè)化思想與武漢早期工業(yè)化進程(黃長義)
對馮王鄭薛歷史定位的再審視(宋 剛)
中國近代博覽會事業(yè)與科技、文化傳播(馬 敏)
清末民初商會的商事仲裁制度建設(shè)(虞和平)
書 評
百年之謎 水落石出——《慈禧是山西長治人》評介(王興科)
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評胡春惠教授的《民初的地方主義與聯(lián)省自治》(侯 杰 姜海龍)
文史叢
辛亥革命第一鈔(鎮(zhèn) 海 蔡小軍)
論著索引
2002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4年第1期(總第43期)
專 論
第一幅完整構(gòu)架漢口商業(yè)大都市的宏偉藍圖——解讀孫武的《漢口市政建設(shè)計畫書》(嚴 威)
談科學補習所(余漢濤)
綜 述
精心打造首義文化品牌——“武漢市弘揚首義文化暨首義文化園建設(shè)方案研討會”紀要(王興科)
新論摘編
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偉大品質(zhì)的共性(劉云波)
孫中山的引進人才思想(柳衛(wèi)東)
近代中國社會階層的排序(杜恂誠)
中國紅十字辛亥戰(zhàn)時救護行動(池子華)
清末至北洋政府時期區(qū)鄉(xiāng)行政制度(魏光奇 丁海秀)
史實考訂
孫中山祖籍之我見(劉乃徵)
文史叢
談?wù)勑梁ジ锩鼤r期鄂軍都督府前的一幅標語(何 廣)
特 稿
民國元勛黃興的遺腹子黃乃去世(文 水)
論著索引
2001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補遺
讀者?作者?編者
關(guān)于調(diào)整本刊印張及頁碼的公告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3年第3、4期合刊(總第41-42期)
專 論
災(zāi)荒與萍瀏醴起義(羅 俊)
張鐘端與辛亥革命(蘇全有 胡志剛)
南京臨時政府法制建設(shè)的特點及重要意義(胡明華)
柏文蔚與安徽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權(quán)建立(朱 格 周向陽)
綜 述
學術(shù)轉(zhuǎn)型期的民國史研究——中華民國史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紀要(江 沛)
新論摘編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李喜所)
民國初年的部院之爭(嚴昌洪)
章太炎與黎元洪的交誼(黃春華)
晚清外商在華招工的法律制度(呂鐵貞)
民國時期的商標立法與商標保護(趙毓坤)
清季鐵路外債的重新估價(馬陵合)
書 評
簡評《袁世凱與近代名流》(景東升)
《灤州兵諫與灤州起義》評價(蘇全有)
文史叢
黃宗仰與《蘇報》案(沈 潛)
還原歷史 再現(xiàn)真實——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修復(fù)記略(李甫斌)
對辛亥革命博物館文物征集工作的思考(黃春華)
論文索引
2003年辛亥革命論文目錄索引
讀者?作者?編者
更 正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3年第2期(總第40期)
專 論
楊毓麟與《神州日報》——以民族主義宣傳為中心(饒懷民)
柏文蔚與安徽早期辛亥革命(朱 格 周向陽)
長沙搶米風潮中的岑春蓂(胡憶紅)
宋慶齡的人民抗戰(zhàn)思想對孫中山新三民主義的繼承和超越(趙小平)
新論摘編
張之洞對商人群體的扶持維護(羅?;荩?/p>
清末民初留美學生的社團組織(張 劍)
黃興與南洋華僑(蕭致治)
晚清清流派的恤民思想(陳勇勤)
史實考訂
蔣介石沒有為辛亥光復(fù)武漢題字(余齊昭)
書 評
評介《孫中山與福建》(張喜順)
文史叢
武昌紅樓建筑風格探源(何 廣)
辛亥老人李長齡(王世安)
一個極具前瞻性的規(guī)劃——關(guān)于1912年籌建“民國崇勛紀念園”的幾則資料(嚴昌洪輯錄)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3年第1期(總第39期)
專 論
關(guān)于紀念辛亥革命“主題”的幾點思考(董方奎)
上海文化界的常熟人——以清末民初為中心(沈 潛 金利剛)
新論摘編
辛亥革命時期學術(shù)文化的變遷(李喜所)
孫中山的國家結(jié)構(gòu)觀及其演變(傅玉能)
民初黃興的民生主張及思想(陳益元)
留學生與晚清社會的變遷(周 棉 吳漢全)
清末商人與立憲運動(鄭瓊現(xiàn))
嚴復(fù)與近代中國教育的現(xiàn)代化(周建超)
史實考訂
湘路股款確數(shù)考(何智能)
書 評
用“雙重外交論”來解開近代中日外交關(guān)系之謎
——評介俞辛焞教授新作《辛亥革命時期中日外交史》(許小青)
文史叢
薛君度與辛亥革命及黃興研究(蕭致治)
歷史的原色與歷史的畫卷——《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評介(王興科)
楹聯(lián)中的“共和”——《共和新楹聯(lián)類編》介紹(黃春華)
關(guān)于《美洲中華革命軍籌餉局籌款情況研究》一文之修正與補充(鄒佩叢)
1924年11月《廣州民國日報》關(guān)于孫中山北上的報道(梁華平輯錄)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2年第4期(總第38期)
專 論
辛亥革命研究與歷史教育(郝孚逸)
袁世凱與陽夏戰(zhàn)役(蘇全有)
新論摘編
中國地學會與辛亥革命(盧開宇)
留學歐美人士與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建(姜 新)
19世紀在華傳教士的報刊活動(沈繼成)
社會信用與近代上海商業(yè)儲蓄銀行(陳文彬)
書 評
一部研究辛亥革命中非正統(tǒng)組織的新作——胡國樞著《光復(fù)會與浙江辛亥革命》評介(彭 劍)
文史叢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20年(李甫斌)
《中興日報》、《南洋總匯新報》簡介(彭 劍)
論文索引
2001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
2000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補遺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2年第2、3期合刊(總第36-37期)
特 稿
在中華民國史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上的發(fā)言(2002年8月21-23日,北京)([日]野澤豐)
辛亥革命與韓國——辛亥革命對韓國的影響和韓國學界的辛亥革命研究([韓]裴京漢)
專 論
張梁交誼與晚清湖北政局(嚴昌洪)
岑偉生略論(吳劍杰 )
綜 述
“中華民國史(1912—1949)”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綜述(許小青)
“張之洞與武漢早期現(xiàn)代化”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綜述(黎 霞)
新論摘編
民國初年黃興的民族聯(lián)合主張(蕭致治)
梁啟超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附會”現(xiàn)象(李寶紅)
清末商事立法及其歷史意義(葉昌富)
長沙搶米風潮中的官、紳、民(楊鵬程)
書 評
《辛亥革命目擊記》中文譯序(茅家琦)
《辛亥革命目擊記》譯后記(陳紅民)
文史叢
辛亥首義親歷的回憶(岑偉生遺稿)
陳樹藩傳略(張應(yīng)超)
楊毓麟名號考釋(饒懷民)
記祖父萬廷獻辛亥首義前后二三事(萬慕慧)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2年第1期(總第35期)
特 稿
吳雁南先生與中國近代社會思潮研究(蘇中立)
專 論
南湖馬隊事變述論(王世安 霍修勇)
“中華民國”國號溯源(胡明華)
20世紀初中國戲曲界的社會變遷(謝 冰)
綜 述
臺北“近代中國的改革與革命——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學術(shù)座談會”綜述(許小青)
臺北“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綜述(許小青)
新論摘編
辛亥革命時期從漢族國家至五族共和國家的建國模式轉(zhuǎn)變(張 永)
辛亥革命期間伍廷芳與革命黨人的關(guān)系(張禮恒)
袁世凱與南北議和新論(農(nóng)偉雄)
各省代表會的歷史貢獻(臧運祜)
文史叢
武漢東湖之會——“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側(cè)記(陳三井)
一件紀念辛亥武昌詐義的重要實物——戴忠林的“辛亥首義后裔聯(lián)勵會會員手冊”(高 利)
李燮和生平(一)(李興瀟 李興藻)
讀者?作者?編者
關(guān)于增補本刊編委會成員的公告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1年第4期(總第34期)
特 稿
《光復(fù)會與浙江辛亥革命》序言(章開沅)
《光復(fù)會與浙江辛亥革命》序(金沖及)
專 論
災(zāi)荒與長沙搶米風潮(簡 婷)
蔡元培的翻譯理論與實踐(陳向科)
綜 述
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青年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綜述(饒懷民)
北京大學舉辦的“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尚明軒)
新論摘編
辛亥革命時期的思想解放(胡繩武)
辛亥革命與商界的發(fā)展變化及影響(朱 英)
孫中山的法治思想(張萬洪)
辛亥革命未能讓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楊鵬程)
清末民初廣州地區(qū)政府與社會控制(邱 捷)
書 評
筆談《辛亥革命大寫真》
黃興研究的可喜成果——喜讀《黃興評傳》(劉泱泱)
文史叢
辛亥老人張難先(張銘玉)
辛亥革命前后的陳三立父子(劉 正)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1年第3期(總第33期)
專 論
美國關(guān)于孫中山和辛亥革命史的研究述論(張注洪)
辛亥革命前后的顧維鈞(沈 潛)
綜 述
探討辛亥首義歷史 弘揚辛亥首義文化——武漢市紀念武昌首義90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綜述(張篤勤)
新論摘編
孫中山與中共合作關(guān)系中的俄國因素(楊奎松)
袁世凱政府運作失靈的主客觀因素(馬平安)
民國建立前后孫中山民權(quán)主義的起落及原因(宋德華)
德國與辛亥革命(肖建東)
史實考訂
《黃帝魂》編者考(易勁鴻)
文史叢
首義勝跡掠影(王興科)
孫中山海外借款的三封重要信函(邵 雍)
鐵血將軍周邦佐(周 政 周齊中)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1年第1、2期(總第31-32期)
專 論
關(guān)于武昌起義的浮想(陳 輝)
袁世凱的軍事教育思想([韓]金炫?。?/p>
武昌首義在湖北及武漢成功的盡然性(李銀安)
綜 述
湖北省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綜述(嚴昌洪)
孫中山宋慶齡紀念地第十三次聯(lián)席會議紀要(宋 文)
近十年來武昌首義研究綜述(江滿情)
新論摘編
中國經(jīng)濟近代化滯緩的原因(王業(yè)興)
中國近代的外交與外交禮儀(王開璽)
辛亥革命前張謇的政治思想及實踐(張海林)
辛亥革命時期鄉(xiāng)村民變的特點與成因(章征科)
史實考訂
張竹君不是中國紅十會會長(胡寶芳)
文史叢
施滉論孫中山的“三大政策”(謝本書)
伯父鼎香小傳(胡春芳)
論著索引
2000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
1999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補遺
讀者?作者?編者
關(guān)于調(diào)整本刊編委會的公告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0年第3、4期合刊(總第29-30期)
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舉行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新聞發(fā)布會
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青年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將在長沙舉行
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辛亥革命與貴州社會的變遷”學術(shù)討論會征文通知
專 論
孫中山爭取人權(quán)的斗爭(邱遠猷)
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對社會主義和馬克思學說的介紹(傅紹昌)
辛亥革命研究如何深入 博士們提出見解
關(guān)于辛亥革命史研究拓展與創(chuàng)新的思考(嚴亞明)
辛亥革命史研究如何突破(李衛(wèi)東)
辛亥革命研究如何深入(王永恒)
新時期有關(guān)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思考(江滿情)
辛亥革命史研究突破之管見(鄭成林)
綜 述
清末留日學生運動研究述評(霍修勇)
孫中山宋慶齡紀念地第十二次聯(lián)席會議紀要
新論摘編
近代中國兵工業(yè)發(fā)展的幾個問題(蘇全有)
近代紳商的城市服務(wù)功能(任學麗)
19世紀中后期湘境哥老會活動特點(彭先國)
清末武漢勸業(yè)獎進會(朱 英)
清末修律對中國法制近代化的影響(肖傳林)
辛亥革命前的國民性改造思潮(彭平一)
清末民初政黨思想的特點和歷史地位(陳宇翔)
民初黨會(李育民)
文史叢
孫中山重訪武漢的歷史見證——粉彩描金開光山水高士圖索耳八角花盆考釋(孫 軍)
唐群英年譜(二)(唐存正)
殘酷鎮(zhèn)壓陜西辛亥革命的?;庶h中堅人物——升允(張應(yīng)超)
譯文選登
一點說明([日]狹間直樹)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0年第2期(總第28期)
專 論
黃興研究的回顧與前瞻(蕭致治)
金松岑女權(quán)思想述論(沈 潛 黃麗芬)
新論摘編
20世紀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嚴昌洪 馬 敏)
孫中山與美國華僑(肖 飛)
孫中山的禁煙拒毒思想(李本義)
清末民初社會行政管理的重大改革(敖文蔚)
清季傣制的變化(李傳斌)
晚清時期的中國紅十字會(周秋光)
綜 述
讓學術(shù)名牌添新彩——中國史學會、湖北省社科聯(lián)、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聯(lián)合在
北京召開“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的協(xié)商會議
史實考訂
王隆中部抵達武昌日期考辨(李焱勝)
文史叢
唐群英年譜(一)(唐存正)
論著索引
1999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2000年第1期(總第27期)
特 稿
《孫中山題詞遺墨匯編》前言(劉望齡)
專 論
沈家本與清末修律(蔡偉紅)
梁啟超之民族國家思想散論(項 海 許小青)
新論摘編
孫中山民生史觀的基本涵義(蔣大椿)
孫中山“三大政策”概念的形成及提出(楊天石)
民初手工業(yè)經(jīng)濟中的政府行為(彭南生)
近代科技在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影響(段治文)
清末報刊輿論對近代中國工業(yè)化問題的探索(鐘 聲)
晚清官方對洋股的認識(李 玉)
綜 述
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1999年度工作概要
文史叢
中山艦出水記(周崇發(fā))
郭希仁傳略(張應(yīng)超)
讀者?作者?編者
關(guān)于增補本刊編委會成員的公告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9年第4期(總26期)
特 稿
《中國近代史上的官紳商學》導(dǎo)言(章開沅)
專 論
略論民初的義務(wù)教育(陳可畏)
孫中山的社會救濟觀述評(高中華)
一代維新先驅(qū)的心路歷程——以容閎《西學東漸記》為中心(沈 潛)
書 評
研究黃興的新視角——《黃興的軍事理論與實踐》簡評(洪 文)
新論摘編
傳教士與晚清教育改革(陳振江)
晚清上海書院西學與儒學教育的進退(周振鶴)
北洋新軍兵役制度的特點(張?zhí)煺?/p>
近代中國民族憂患意識的產(chǎn)生與升華(胡玉海)
吳敬恒有“通情”、”獻策“的嫌疑(湯志鈞)
綜 述
“孫中山北伐與梧州”學術(shù)研討會概要(楊及良)
孫中山宋慶齡紀念地第十一次聯(lián)席會議紀要
《鴉片戰(zhàn)爭與近代中國》出版座談會紀要(宋翠環(huán))
文史叢
徐朗西先生事略(張應(yīng)超)
淺說“奮斗”與“篤實”(黃春華)
黃興的紀念(朱保平)
讀者?作者?編者
征稿啟事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9年第3期(總第25期)
特 稿
一個巨人與他的外向門戶和活動舞臺
專 論
近代中國民眾宗教世界中的希望(范麗珠)
五四時期的張謇:一位邊際人的報國方式暨行為(項 海 扶無泳)
書 評
辛亥革命與五四新文化關(guān)系論——評陳萬雄博士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侯 杰)
新論摘編
中國近代反帝綱領(lǐng)的科學內(nèi)涵(劉會軍)
清末巡警與辛亥革命(詹延欽)
魯迅對辛亥革命的反思(陳可畏)
孫中山心性文明觀的民族化特色(段云章)
鄭觀應(yīng)經(jīng)濟思想的時代特點和個性特征(楊華山)
中國近代企業(yè)界的困境與分層(顧保國)
綜 述
“孫中山與21世紀中國”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文 水)
九十年代香港的辛亥革命研究(李金強)
文史叢
趙均騰先生革命事略(趙真清)
讀者?作者?編者
征稿啟事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9年第2期(總第24期)
專 論
陳英士對辛亥革命的貢獻(蕭致治)
談徐樹錚的才智(薛希洪 劉黎紅)
綜 述
陳英士生平與事業(yè)學術(shù)研討會簡介(文 水)
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組團赴港進行學術(shù)訪問(陳 鈞)
新論摘編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與世界和平(林家有)
近代中國改革與革命(郭漢民)
張之洞與近代中國鐵路(吳劍杰)
知識分子群體與近代報刊(王建輝)
近代日本留華學生(桑 兵)
民初廣東教育改革中新舊知識營壘沖突對抗的原因(周興樑)
書 評
張玉法著《中華民國史稿》簡介(朱保平)
基督教徒們的生命歷程
——評邢福增博士的《基督信仰與救國實踐——二十世紀前期的個案研究》(侯 杰 趙 偉)
文史叢
湖州光復(fù)的前前后后(邱鴻炘)
黃申薌的革命生涯(續(xù))(黃 鉉)
論著索引
1998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9年第1期(總第23期)
專 論
孫中山與澳門(項 海 胡永弘)
焦、陳事跡內(nèi)因新探(龔麗琴)
試析容閎《西學東漸記》的寫作背景(沈 潛)
新論摘編
孫中山的“大同主義”說的歷史價值(戚其章)
辛亥革命時期西方傳教士對袁世凱的選擇(何大進)
南京臨時政府的經(jīng)濟政策(朱 英)
再析民初政黨政治失敗的原因(孫宏云)
護國運動前后黃興與日本的關(guān)系(俞辛焞)
容閎的留學教育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陳漢才)
書 評
一本尋根究底的佳作——《孫逸仙倫敦蒙難真相》評價(蕭致治)
一部有裨于辛亥革命研究的近著——評李金強博士著《區(qū)域研究:清代福建史論》(侯 杰 劉黎紅)
一部填補辛亥革命史研究空白的力作——評《李燮和與滬寧光復(fù)》(鐘 聲 李 日)
文史叢
朱峙三藏稿(胡香生輯注)
辛亥首義與黃興關(guān)系的補述(章裕昆)
黃申薌的革命生涯(黃 鉉)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8年第4期(總第22期)
專 論
論民國初年的蔡鍔(劉云波)
經(jīng)元善與晚清社會(侯 杰)
辛亥革命前后無政府主義思想研究(劉黎紅)
沉痛悼念劉望齡先生
劉望齡教授生平簡介
深深的眷念(劉望齡)
綜 述
“從戊戌到辛亥”學術(shù)座談會綜述
孫中山宋慶齡紀念地第十次聯(lián)席會會議紀要
新論摘編
孫中山的憲政思想(鄧正兵)
20世紀初梁啟超對中國學術(shù)思想演進的宏觀考察(陳其泰等)
戊戌辛亥年間文化思想與政治(湯志鈞)
辛亥革命時期的五邑海外華僑與香港(何修文)
辛亥革命時期美國傳教士對美國對華政策的影響(何大進)
民初會黨分裂的原因(彭先國)
書 評
《中國近代社會思潮》(1840-1949)簡介(銀 暉)
文史叢
臺灣地區(qū)孫中山先生史料的典藏與運用(劉維開)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8年第3期(總第21期)
專 論
譚嗣同精神與辛亥革命(楊鵬程)
試論孫中山《建國方略》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沈 潛)
綜 述
20世紀辛亥革命研究鳥瞰(嚴昌洪)
近20年來梁啟超傳記研究綜述(東 方)
新論摘編
孫中山與20世紀的中國(韋杰廷)
晚清新政與社會的變遷(陳向陽)
清末民初轉(zhuǎn)型期的漢口民俗(劉慶平 肖 放)
民國時期的資源勘查和開發(fā)(虞和平)
近代中國民權(quán)思想演進歷史考察(久玉林)
李燮和未與陳其美爭滬軍都督府都督(饒懷民)
書 評
近代中國商會研究的新突破
——評《轉(zhuǎn)型時期的社會與國家:以近代中國商會為主體的歷史透視》(方 文)
《熊希齡》簡介(胡永弘)
文史叢
辛亥革命志士白毓庚事跡述略(張應(yīng)超)
辛亥志士潘鼎新(楊 容)
孫武事略(鹿 勇)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8第2期(總第20期)
專 論
試論宋教仁經(jīng)經(jīng)濟發(fā)展思想(吳傳清)
辛亥陽夏之戰(zhàn)與歸元寺(鄧澤森)
綜 述
緬懷辛亥革命志士 弘揚辛亥革命精神——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等單位組織清明活動紀要
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第二屆理事會會議紀要
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第二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簡報
新論摘編
孫中山的經(jīng)濟近代化發(fā)展模式對民初中國經(jīng)濟立法的影響(王業(yè)興)
孫中山在國民黨“一大”期間的思想飛躍(張玉昆)
辛亥革命時期的浙江軍政府(陶水木)
清末“新政”初期的困境(郭世佑 蔡 玲)
北洋政府時期中外合辦銀行興盛的內(nèi)外條件(汪敬虞)
近代中國百年思潮的幾點思考(程 歗)
書 評
《中華民國開國法制史》讀后(嚴昌洪)
文史叢
介紹楊度在民元臨時工商會議上的演說(朱 英)
革命之旗 開國之職——“鐵血十八星旗”介紹(紀秋玲)
“英威不朽”——記劉靜庵烈士畫像(劉 昕)
譯文選登
辛亥革命的光榮與挫折([日]大江志伸)
論著索引
1997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8年第1期(總第19期)
(辛亥北方革命研究專號)
編者的話
孫中山與辛亥灤州起義(唐向榮)
論孫中山的北方革命觀(唐向榮)
孫中山的一篇佚文——“萬急艷電”(陳 述)
論李大釗與辛亥北方革命的關(guān)系(唐向榮)
從《歲晚寄友》寫作時間的考訂看李大釗辛亥年間思想與活動(張海軍)
臺灣所存有關(guān)李大釗的一級辛亥史料的可信性(唐向榮)
辛亥灤州起義學術(shù)研究有新進展
辛亥灤州起義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
河北省辛亥灤州起義研究會成立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隆重召開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7年第4期(總第18期)
專 論
關(guān)于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的一點思考(謝 放)
晚清社會文化與民間史觀(侯 杰 偉 欣)
武術(shù)與晚清代社會(劉黎紅)
綜 述
孫中山宋慶齡紀念地第九次聯(lián)誼活動紀要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赴臺舉辦“孫中山與武昌首義”展覽簡報
新論摘編
孫中山“社會革命”方案的歷史地位(陶季邑)
孫中山的西方文化觀(鄭 偉)
孫中山與北伐(田子渝)
清末民初移民在青島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作用(任銀睦)
辛亥革命時期的婦女與中國近代化(李燦珍)
民國時期土匪成因與治理(敖文蔚)
書 評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派與社會主義思潮》讀后(昊雁南)
史實考訂
孫中山何時書贈黃興對聯(lián)(余齊昭)
文史叢
辛亥志士殷次伊傳略(沈 潛 王延東)
這也是一座“紅樓”(王興科)
文史資料的史料價值和鑒別方法——在湖北省政協(xié)文史研究會成立會上的講話(嚴昌洪)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7年第3期(總第17期)
專 論
光復(fù)會皖浙起義的歷史地位與當代意義(胡國樞)
褒貶?借鑒——淺論孫中山對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態(tài)度(何 廣)
豪杰之士英斂之(崔億強)
中山艦的文物價值及其意義(梁華平)
訪談錄
描畫鮮活的辛亥人物群像——訪作家曾德厚先生(一 葦)
新論摘編
清末使節(jié)制度走向近代化(危兆蓋)
南京臨時政府與臨時參議院的矛盾與對立(李學智)
辛亥革命時期女子參政運動失敗的原因(林吉玲)
孫中山對外開放思想的形成及其特征(饒懷民 吳科達)
孫中山與“中日盟約”的真相(王耿雄)
辛亥革命前孫中山的經(jīng)濟發(fā)展思想(吳傳清)
孫中山的經(jīng)濟現(xiàn)代化構(gòu)想(劉云虹)
孫中山對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貢獻(忻 平)
必須遵守學術(shù)規(guī)范(浩 力)
文史叢
中華女杰唐群英——紀念唐群英女士逝世60周年(蔣 薛)
唐群英的女權(quán)理論與實踐(唐存正)
首義公園的變遷(王興科)
伏虎山忠魂(曉 言)
讀者?作者?編者
約稿啟事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7年第2期(總第16期)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
孫中山與香港
黃興與香港
香港的興中會和同盟會組織
香港的《中國日報》
香港對武昌起義的反應(yīng)
香港的辛亥革命史跡
訪談錄
片倉芳和談宋教仁研究
新論摘編
辛亥時期的志士仁人選擇革命的原因(李文海 劉仰東)
基督教對孫中山的影響(舒 波)
孫中山的社會主義思想(肖傳林)
南京臨時政府未給婦女參政權(quán)(鄒小站)
新三民主義具有新民主主義性質(zhì)(曾憲林)
清末華僑祖國認同的推動力量(壯國土)
書 評
評《熊希齡傳》(嚴昌洪 田 彤)
研究孫中山晚年歷史的新成果——評葛培林的兩本近著(勾偉欣 范大章)
文史叢
中山何時題挽幛 秋俠忠骨幾回遷(余齊昭)
“名山勝水孕雙姝”——秋瑾與唐群英(曾啟球)
宗仰上人年譜簡編(沈 潛)
論著索引
1996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
讀者?作者?編者
稿 約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7年第1期(總第15期)
特 稿
我與辛亥革命史研究(章開沅)
專 論
武昌起義至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國內(nèi)關(guān)于孫中山活動的傳聞——以《申報》的報道為主要依據(jù)(駱寶善)
試論孫中山關(guān)于開發(fā)西北經(jīng)濟的戰(zhàn)略思想(吳傳清)
高風亮節(jié) 光照人間——論蔡鍔將軍的偉大人格(陳 紅)
訪談錄
與島田虔次交往始末(呂吟聲)
書 評
《晚清民族主義思潮》評介(楊鵬程)
新論摘編
近代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劉大年)
孫中山的人口思想(胡繩武 戴鞍鋼)
孫中山的近代化思想與實踐(周興樑)
近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的發(fā)展趨勢及特征(劉 偉)
黎元洪是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代表(李書源)
張謇與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崔薇圃)
清末商會興商學活動種種(趙洪寶)
譯文選登
韓國的辛亥革命研究——評閔斗基《辛亥革命史——中國的共和革命(1901-1913)》(孫安石)
作者?讀者?編者
關(guān)于調(diào)整本刊編委會成員的公告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6年第4期(總第14期)
專 論
孫中山散論(吳劍杰)
同盟會成立時孫中山的政治形象(桑 兵)
辛亥革命與中國社會近代化——以四川為例(隗瀛濤)
綜 述
“紀念蔡鍔逝世80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郭漢民)
“湖北省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30周年暨辛亥革命85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綜述(嚴 威)
特 稿
辛亥革命史研究會第五屆理事會議紀要(華 史)
新論摘編
大同理想與孫中山對社會主義的探索(陶季邑)
孫中山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胡瑞華)
孫中山利用外資的十原則及影響(李本義)
中國留日學生與祖國的歷史命運(張海鵬)
民初政黨報刊與政制之爭(姚 琦)
辛亥光復(fù)后的江蘇政權(quán)不具備革命性(張 讱)
民初廣東共和時期的文化教育(周興樑)
近現(xiàn)代史研究中的一些“新觀點”(綺 驊)
史實考訂
孫中山和執(zhí)信學校及其他(余齊昭)
文史叢
辛亥革命影響下的臺灣人民反日斗爭(徐魯航)
一部記錄辛亥革命的影片(勾偉欣 范大章)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6年第3期(總第13期)
訪談錄
一項浩繁的學術(shù)工程——黃彥研究員、劉望齡教授談《孫文全集》編纂(洪 文)
專 論
孫中山民權(quán)主義思想的演進(李英銓)
孫中山與粵皖奉三角聯(lián)盟辨解(蘇全有 郭劍林)
“孫氏理想、黃氏實行”新解(張篤勤)
綜 述
芝加哥:孫中山思想與21世紀中國前景研討會紀實(劉望齡)
辛亥革命史研究會的古籍整理工作與成果(嚴昌洪)
歷史社會學與辛亥革命研究(侯 杰 范麗珍)
特 稿
循著先輩的足跡——辛亥志士后裔座談會側(cè)記(王興科)
新論摘編
辛亥革命“失敗說”獻疑(徐梁伯)
近代中國的愛國主義演化(張 磊)
關(guān)于晚清市民社會研究的思考(朱 英)
孫中山關(guān)于國家統(tǒng)一的主張(徐友仁)
文史叢
孫中山與唐群英(曾啟球)
辛亥革命時期武漢農(nóng)民的斗爭(農(nóng)志文)
清末民初朱峙三詩文選(胡香生輯錄)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6年第2期(總第12期)
專 論
華僑的祖國認同和孫中山先生的現(xiàn)代化理想(羅?;荩?/p>
海外閱歷與孫中山對西方國家的幻想(黃春華)
新論摘編
孫中山的三大政策與新三民主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吳劍杰)
晚清三次變革與中國現(xiàn)代化的主生(陳向陽)
海外洪門是辛亥革命的重要依靠力量(郭緒印)
荊沙辛亥革命的特點(徐方平)
民初議會夭折的原因及其意義(姬麗萍)
統(tǒng)一把握黃興和孫中山研究的尺度(石彥陶)
文史叢
《吳氏宗譜》記述的吳兆麟生平及其家世資料(輯錄整理 王興科)
花園山火種(何 廣)
論著索引
1995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
讀者?作者?編者
本刊征文啟事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6年第1期(總第11期)
專 論
“排滿”平議——對辛亥前后民族主義的再認識(章開沅)
清末民初地方自治述議(林緒武)
綜 述
1986年以來辛亥武昌起義研究綜述(嚴 威)
新論摘編
晚清史研究的新趨向(朱 英)
辛亥革命是清朝腐敗統(tǒng)治的必然結(jié)果(胡繩武)
孫中山的道路與革命的意義(金沖及)
軍閥混戰(zhàn)社會動蕩不是辛亥革命的主物(龔書鐸等)
孫中山對宋案的處置搖擺不定(石彥陶等)
辛亥革命時期的鄧實及其中西文化觀(李占領(lǐng))
湖北自治運動的特點(田子渝)
書 評
日本學者的民國史觀——《日本の中華民國史研究》簡介(王奇生)
南社史研究的新奉獻——讀《南社史長編》(楊華山)
加強晚清改革史的系統(tǒng)研究——〈晚清經(jīng)濟政策與改革措施〉評介(楠 升)
文史叢
美籍傳教士丁義華致孫中山函(鄧麗蘭)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5年第4期(總第10期)
特 稿
辛勤的耕耘 豐碩的收獲——章開沅先生與辛亥革命史研究(嚴昌洪)
專 論
反滿與民族覺醒(昊劍杰)
試論李烈鈞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黎建軍 李立娥)
訪談錄
關(guān)于孫中山、宋慶齡研究(尚明軒)
綜 述
張謇研究的新成果——第二屆張謇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林 剛)
新論摘編
辛亥革命前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三種思想(朱義祿)
近代鄉(xiāng)村文化衰落的影響(王鈞林)
近代中國的文化民族主義(鄭師渠)
晚清私鑄及其社會經(jīng)濟影響(鄭起東)
蘇州市民公社是市民基層自治組織(屠雪華)
護國時期唐繼堯與孫中山、梁啟超的關(guān)系(李 侃 李占領(lǐng))
書 評
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社會狀況的觀照與剖析——評李文海教授著《世紀之交的晚清社會》(大 章 偉 欣)
史實考訂
有關(guān)上海召開吳祿貞追悼會史實補正(趙宗頗)
文史叢
“民國之門”解(甘 駿)
黃宗仰與章太炎交誼錄(續(xù))(沈 潛)
譯文選登
“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參加記([日]狹間直樹著 喻枝英譯)
紀念興中會創(chuàng)立一百周年“中山思想學術(shù)討論會”參加記([日]山口一郎著 胡永弘譯)
讀者?作者?編者
稿 約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5年第3期(總第9期)
專 論
梁啟超與孫中山革命初期的聯(lián)合(董方奎)
論辛亥革命時期的土匪(李英銓)
新論摘編
留日運動與中國現(xiàn)代化(陳麟輝)
民初的中央政府組織形式之爭(姚 琦)
從發(fā)展的角度重新研究孫中山(趙 靖)
甲午戰(zhàn)后中國知識分子的三大變化(岑 紅)
清末新軍與辛亥革命(張連起)
清末報律實施的效果(王學珍)
書 評
《中國鐵路史》(1876-1949)一書對清政府鐵路“干路國有政策”提出新見解(程 波)
對梁啟超憲政思想的新探索——讀《梁啟超與立憲政治》(彭南生)
史實考訂
“寶善里機關(guān)炸彈案”爆炸原因考(后德俊)
文史叢
新發(fā)現(xiàn)孫中山訓令三件(余齊昭)
黃宗仰與章太炎交誼敘錄(沈 潛)
譯文選登
論辛亥革命前后資產(chǎn)階級的作用(續(xù))([美]瑪麗?克萊爾?波格爾著 張新民譯)
論著索引
1994年7月——12月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5年第2期(總第8期)
專 論
宋慶齡論孫中山(王興科)
惲代英論辛亥革命(張篤勤)
有關(guān)陽夏戰(zhàn)役幾個問題的辨析(蘇全有)
淺析梁士詒1913年在廣東的活動(周興樑)
綜 述
“振興中華100年——第三次中華民國史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有關(guān)辛亥革命的論文介紹(陳紅民)
“清末新政與社會變遷學術(shù)討論會”綜述(謝俊美)
“二次革命”研究述評(黎建軍)
新論摘編
焦達峰、陳作新被戕案新證新說(楊鵬程)
辛亥革命張作霖進駐奉天新論(郭建平)
戊戌后幾年間梁啟超政治性格的雙重性(周興樑)
維新—革命派的經(jīng)濟倫理(任 放 陳 鈞)
湖北地方政府近代化歷程的三個階段(楊漢鷹)
書 評
鮮明 翔實 準確——評《同盟會與萍瀏醴起義》(吳科達 程枚村)
清末新政研究的一部力作——簡評張連起著《清末新政史》(吳傳清)
文史叢
回憶辛亥老人朱峙三(胡香生)
鄒永成事略(朱 璋撰 楊鵬程整理)
譯文選登
論辛亥革命前后資產(chǎn)階級的作用([美]瑪麗?克萊爾?波格爾著 張新民譯)
讀者?作者?編者
新書郵購信息一則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5年第1期(總第7期)
訪談錄
中村哲夫談神戶孫文研究會(嚴昌洪)
專 論
略論孫逸仙先生的倫理思想(羅福惠)
也談孫中山的晚年思想(蕭致治)
福澤諭吉與孫中山早期思想比較研究(覃啟勛)
綜 述
“孫逸仙思想與倫理社會之重構(gòu)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程 桂)
香港“孫中山思想研討會”簡述(文 水)
新論摘編
孫中山與中國近代軍閥的關(guān)系(劉富書)
孫中山對俄國十月革命未立即做出反應(yīng)的原因(李玉剛)
社會主義思想對孫中山等早期國民黨人的影響(陶季邑)
孫中山振興中華商業(yè)的經(jīng)濟思想及其演變(林家有)
孫中山晚年思想中儒學傾向的特色(李吉奎)
史實考訂
從新發(fā)現(xiàn)的一張火車票看辛亥革命前后孫中山在美國的活動(鄒佩叢)
文史叢
北京教會歡迎孫博士大會(張建華譯介)
馬應(yīng)彪與孫中山關(guān)系史料透視(昭 言)
譯文選登
吳錦堂與三井財閥([日]中村哲夫)
孫文思想研究在臺灣([日]陳鵬仁)
論著索引
1994年1—6月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
讀者?作者?編者
稿 約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4年第4期(總第6期)
專 論
晚清地方勢力的發(fā)展與清朝中央政府的對策及其影響(朱 英)
武昌起義臨時指揮吳兆麟作用漫議(吳寶曉)
綜 述
交流孫中山研究新成果的一次盛會——述評“孫中山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周興樑)
“黃興學術(shù)討論會”簡述(侯銜正)
新論摘編
孫中山對西方近代憲政文化之揚棄(李 琦)
晚清紳商群體的社會構(gòu)成(賀躍夫)
清末國策轉(zhuǎn)移的目的(張連起)
會黨在辛亥革命中的地重作用及形式二重性的原因(丁孝智 張根福)
辛亥革命時期沒有“大的農(nóng)村變動”的原因(章征科)
中國近代議會政治思潮的歷史意義及其失誤(謝 偉)
民初政局對“二次革命”的影響(陳春娥)
書 評
紅樓人的新成就——《辛亥革命研究及其它》讀后感言(嚴昌洪)
一部研究中國知識分子的力作——簡評《轉(zhuǎn)型時期的社會新群體》(劉定國)
史實考訂
吳崑、白逾桓在東北活動史實辨正(嚴 威)
文史叢
吳崑《東陲游記》及其史料價值(曲曉璠)
譯文選登
黎元洪都督職位的文人基礎(chǔ)([美]麥科德著 周秋光譯)
來稿摘登
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制不合中國國情(黎建軍)
論著索引
1991—1992年國外及港臺地區(qū)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
讀者?作者?編者
本刊征文啟事
稿 約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4年第3期(總第5期)
紀念黃興誕辰120周年
“謀國要圖”——黃興與拓殖協(xié)會(嚴, 昌洪 張繼才)
放棄武昌與黃興評價(王興科)
訪談錄
關(guān)于孫中山研究的思考(章開沅)
綜 述
黃興研究的新進展(張建雄)
新論摘編
香港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發(fā)源地和革命活動基地(范啟龍)
孫中山對中國國情的認識(陶季邑)
孫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評析(王玉祥)
中國近世民族主義的歷史淵源(馮天瑜)
丁未政潮是預(yù)備立憲失敗的重要原因(張 踐)
洋務(wù)派為何錯失了中國近代人的機遇(鄭宗育)
喪失關(guān)稅利權(quán)是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黃少堅)
袁世凱接受共和的主客觀條件(夏斯云)
書 評
《辛亥思潮與國情》評介(大 章 費 思)
文史叢
孫中山重訪武漢(黃春華)
敢叫日月?lián)Q新天——同盟會員暴質(zhì)夫、張宗周辛亥前后革命活動調(diào)查記實(張鳴何)
譯文選登
論國民黨在中華民國第一次國會選舉中的勝利(狹間直樹)
論著索引
1993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4年第2期(總第4期)
訪談錄
辛亥革命研究應(yīng)深入到廣闊的社會層面中去——訪著名史學家金沖及同志(杜兆祥)
專 論
孫中山經(jīng)濟思想與儒家人文精神(朱 英)
試論孫中山的房地產(chǎn)業(yè)思想(吳傳清)
紀念科學補習所成立90周年
“紀念科學補習所成立90周年學術(shù)座談會”紀要
科學補習所的歷史地位(吳劍杰)
綜 述
1993年清末立憲派研究綜述(董方奎)
新論摘編
資產(chǎn)階級在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作用(朱英)
留日士官生對清末民初政局的影響(王建華)
民國初年制憲之爭的實質(zhì)與教訓(張學繼)
《孫文學說》給人文精神提供了新構(gòu)建(姜義華)
章太炎“革命軍起,革命黨消”口號再評價(徐立亭)
黎元洪在南北議和期間不是極端擁袁者(劉云波)
書 評
評《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沈 潛)
史實考訂
《吳淞退金陵口號》的作者是誰(肖 怡)
文史叢
辛亥革命前后的白逾桓(嚴 威)
緬懷布衣風范的祖父張難先(張銘理)
論著索引
1992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
讀者?作者?編者
關(guān)于增聘特約編委的公告
稿 約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4年第1期(總第3期)
訪談錄
章開沅教授海外歸來一席談
專 論
中國政體由封建帝制向共和制的過渡(陳曉東)
辛亥革命在潮汕(甘觀仕)
綜 述
孫逸仙思想與儒家人文精神學術(shù)研討會記盛(胡國樞)
新論摘編
慈禧新政是清政府主持推行的一場政治改革運動(劉 平)
晚清湖北新政運動失敗的原因(宋亞平)
辛亥革命起因新論(李細珠)
戊戌、辛亥時期民主主義思潮初論(孫曉春)
對國內(nèi)外袁世凱研究的分析與思考(張神根)
書 評
精研深思 積薪居上——略評《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唐 漢)
評阿里夫.德雷晚著《中國革命中的無政府主義》([美]約翰A?拉普 吳寶曉譯)
史實考訂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是孫中山手跡(余齊昭)
譯文選登
浙江革命運動——論傳統(tǒng)的惰性(之三)(瑪麗?貝克思?蘭金著 陳 奇譯)
文史叢
關(guān)于孫中山的一篇佚文——在上海機器工會的演說([日]江田憲治)
黃興《七律一首席。和譚人鳳》賞析(朱保平)
論著索引
1991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之二)
讀者?作者?編者
關(guān)于本刊調(diào)整編委會成員并聘請?zhí)丶s編委的公告
本刊1993年第2期勘誤
稿 約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3年第2期(總第2期)
訪談錄
美國學者普萊斯談宋教仁研究
專 論
王葆心在辛亥革命中(甘 駿)
武昌起義后黎元洪攘權(quán)活動試析(劉云波)
特 稿
胡思庸同志生平
深切悼念楊慎之同志
新論摘編
孫中山博愛觀的初步探討(嚴昌洪)
清末地方自治運到得失談(馬小泉)
張之洞是推行立憲的重要人物(孔祥吉)
清末立憲派的民權(quán)觀(劉 偉)
辛亥革命湖南會黨的特征(饒懷民)
從政治文化的角度考察民初的政治結(jié)構(gòu)(張亦工)
辛亥革命后“多黨政治”的雙重性(徐立亭)
辛亥革命后復(fù)辟思潮的文化審視(馬 勇)
綜 述
近兩年來港臺地區(qū)辛亥革命史研究動態(tài)及信息介紹
“中華民國史青年學者研討會”簡述
書 評
勾勒二十世紀中國史的輪廓——《二十世紀中國史》評介(易新華)
評《論早期國民黨人的社會主義思想》(驪 龍)
《黃興研究文集》簡評(胡 鵬)
史實考訂
宋慶齡史事新證二則(梁華平)
譯文選登
浙江革命運動——論傳統(tǒng)的惰性(之二)(瑪麗?貝克思?蘭金著 陳 奇譯)
文史叢
黃興世系考略(王興科)
王漢烈士遺詩《別內(nèi)》評介(劉 昕 尹維貞)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的建筑特色(張維英)
論著索引
1991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之一)
讀者?作者?編者
林家有先生來信節(jié)錄
郵購書目
本刊公告
稿 約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1993年第1期(總第1期)
創(chuàng)刊感言——代發(fā)刊詞(章開沅)
專 論
科學史觀 革命指南——學習毛澤東論辛亥革命的體會(嚴昌洪)
辛亥革命與荊州駐防八旗(徐方平)
訪談錄
回憶在范老身邊工作的日子(吳劍杰)
沉痛悼念林增平先生
林增平先生生平(郭漢民)
林增平與辛亥革命研究(蕭致治)
新論摘編
孫中山五權(quán)憲法思想的內(nèi)涵(李國忠 王永祥)
民族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礎(chǔ)(霍維洮 趙矢元)
辛亥革命促成了實業(yè)救國思潮的高漲(劉圣宜)
革命黨人對武昌起義的認識影響了辛亥革命的進程(張海鵬)
江浙士紳是辛亥革命中州縣光復(fù)的主角(汪林茂)
民初的政黨與黨爭為專制復(fù)辟鋪平了道路(楊立強)
關(guān)于“辛亥革命應(yīng)該避免”的主要論點(陳小雅)
綜 述
“孫中山與近代中國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述要
“林增平與中國近代史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綜述
書 評
一部中國早期資產(chǎn)階級的歷史——《中國早期資產(chǎn)階級概論》讀后(華 史)
《宋教仁傳》評介(林 穎)
史實考訂
關(guān)于公葬陳天華、姚宏業(yè)日期的再訂正(禹堅白)
譯文選登
浙江革命運到——論傳統(tǒng)的惰性(之一)(瑪麗?貝克思?蘭金著 陳 奇譯)
文史叢
湖北軍政府實行法治的物證——《中華民國鄂軍政政府司法部布告》簡介(劉 昕)
武昌紅樓與辛亥名流(洪 文)
論著索引
1990年辛亥革命史論文目錄索引
讀者?作者?編者
學者辦刊建議選登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所郵購書目
辛亥革命武昌紀念館郵購書目
編后記
稿 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