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年表
瀏覽次數(shù):24458
1894年 | 11月24日 | 中國第一個資產(chǎn)階段革命團(tuán)體興中會在檀香山成立。 |
1895年 | 2月21日 | 孫中山與楊衢云等在香港組建興中會總部。 隨即在廣州設(shè)立興中會分會。 |
1895年 | 10月10日 | 興中會在香港開會,決定重陽節(jié)(10月26日) 在廣州發(fā)動反清武裝起義。 |
1895年 | 10月26日 | 廣州起義未及發(fā)動即告失敗。 |
1895年 | 11月 | 孫中山抵日本橫濱,設(shè)立興中會橫濱分會。 |
1896年 | 6月18日 | 孫中山抵美國舊金山,旋即設(shè)立興中會分會。 |
1896年 | 10月11日 | 清政府駐英公使館綁架孫中山于倫敦,23日被迫釋放。 |
1898年 | 康有為、梁啟超等在北京領(lǐng)導(dǎo)發(fā)動“百日維新”。 | |
1900年 | 6月 | 清政府利用義和團(tuán)運動對外“宣戰(zhàn)”。8月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 |
1900年 | 8月 | 唐才常等發(fā)動自立軍起義失敗。 |
1900年 | 10月6日 | 興中會發(fā)動惠州起義,至21日失敗。 |
1900年 | 10月 | 史堅如在廣州謀炸兩廣總督德壽,事敗被捕,次月遇害。 |
1900年 | 留日學(xué)生在東京建立勵志會。 | |
1901年 | 9月7日 | 清政府與德、英、俄等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 |
1902年 | 4月27日 | 蔡元培等倡議組織的中國教育會在上海成立。11月創(chuàng)辦愛國學(xué)社。 |
1902年 | 6月 | 廣西會黨起義。 |
1902年 | 12月 | 湖南留日學(xué)生楊毓麟、黃興等在東京發(fā)刊《游學(xué)譯編》。次年1-3月,各省留日學(xué)生創(chuàng)辦的《湖北學(xué)生界》、《直說》、《浙江潮》、《江蘇》等相繼出刊。 |
1902年 | 留日學(xué)生在東京成立清國留學(xué)生會館。 | |
1903年 | 1月28日 | 興中會員謝纘泰、李紀(jì)堂與洪全福等組織廣州起義,未及發(fā)動即敗。 |
1903年 | 4月27日 | 上海各界人士在張園召開拒俄大會。 |
1903年 | 4月29日 | 留日學(xué)生在東京錦輝館集會,要求清政府對俄宣戰(zhàn),并決定組織拒俄義勇隊。 |
1903年 | 5月2日 | 拒俄義勇隊改稱學(xué)生軍。 |
1903年 | 5月11日 | 學(xué)生軍更名軍國民教育會。 |
1903年 | 5月 | 鄒容著《革命軍》一書交上海大同書局出版。 |
1903年 | 6月29日 | 清政府勾結(jié)上海租界工部局查封《蘇報》和愛國學(xué)社,章炳麟、鄒容等相繼被捕入獄,“《蘇報》案”發(fā)生。 |
1903年 | 6月 | 章炳麟著《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印成小冊發(fā)行。 |
1903年 | 7月5日 | 軍國民教育會在東京集會,通過改組軍國民教育會意見書,改“實行愛國主義”的宗旨為“實行民族主義”。 |
1903年 | 8月 | 孫中山在東京青山創(chuàng)設(shè)革命軍事學(xué)校。在誓詞中提出“驅(qū)除韃虜,恢復(fù)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的革命宗旨。 |
1903年 | 11月4日 | 黃興在長沙邀約章士釗、劉揆一、宋教仁等十余人集會,籌設(shè)革命小團(tuán)體華興會。 |
1903年 | 陳天華著《猛回頭》、《警世鐘》兩書相繼出版。 | |
1904年 | 2月15日 | 以黃興為會長的華興會在長沙正式成立。 |
1904年 | 7月3日 | 革命小團(tuán)體科學(xué)補(bǔ)習(xí)所在武昌成立。 |
1904年 | 10月 | 黃興、馬福益等謀長沙起義,事泄失敗。 |
1904年 | 11月9日 | 萬福華在上海槍擊前廣西巡撫王之春不中,萬被逮監(jiān)禁。 |
1904年 | 冬 | 革命小團(tuán)體光復(fù)會在上海成立,以蔡元培為會長。 |
1905年 | 春 | 王漢在河南彰德槍擊鐵良不中。王投井自盡。 |
1905年 | 4月3日 | 鄒容病逝于獄中。 |
1905年 | 5月10日 | 上??偵虝l(fā)起抵制美貨,反美愛國運動隨即在中國展開。 |
1905年 | 6月 | 田桐、白逾桓、宋教仁、陳天華等在東京創(chuàng)辦《二十世紀(jì)之支那》雜志 |
1905年 | 7月30日 | 孫中山、黃興等約集各省傾向革命的同學(xué)生及華僑七十余人,在東京舉行成立中國同盟會的籌備會,確定以孫中山提出的“驅(qū)除韃虜,恢復(fù)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為宗旨。 |
1905年 | 8月20日 | 中國同盟會在東京召開正式成立大會,通過《中國同盟會總章》,舉孫中山為總理。 |
1905年 | 9月23日 | 徐錫麟、陶成章等在浙江紹興創(chuàng)辦大通師范學(xué)堂。 |
1905年 | 9月24日 | 吳樾在北京火車站炸傷出國考察政治的五大臣,吳樾死難。 |
1905年 | 11月26日 | 同盟會機(jī)關(guān)刊物—《民報》在東京創(chuàng)刊、孫中山在發(fā)刊詞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權(quán)”、“民生”三大主義。 |
1905年 | 12月8日 | 陳天華于東京大森海灣投海自盡。 |
1906年 | 2月 | 劉靜庵等在武昌建立革命團(tuán)體日知會。 |
1906年 | 4月28日 | 《民報》第3期號外發(fā)表《民報與(新民業(yè)報)辯駁之綱領(lǐng)》一文。革命派與改良派之間的論戰(zhàn)全面展開。 |
1906年 | 9月1日 | 清廷頒布“預(yù)備仿行憲政”上諭。 |
1906年 | 秋冬間 | 孫中山、黃興、章炳麟等共同制訂同盟會革命方略。 |
1906年 | 12月4日 | 萍瀏醴起義爆發(fā),是月下旬失敗,劉道一等犧牲。 |
1906年 | 12月16日 | 預(yù)備立憲公會在上海成立。 |
1907年 | 2月13日 | 康有為將?;蕰慕M為國民憲政會。 |
1907年 | 5月22日 | 潮州黃岡起義爆發(fā),27日起義軍解散。 |
1907年 | 6月2日 | 惠州七女湖起義爆發(fā),堅持戰(zhàn)斗十余日。 |
1907年 | 6月11日 | 劉思復(fù)在廣州謀炸廣東水師提督李準(zhǔn)未遂。 |
1907年 | 7月 | 皖浙起義爆發(fā)。6日徐錫麟發(fā)起安慶起義,事敗被捕遇害;14日清軍包圍紹輿大通學(xué)堂,秋瑾被捕,次日晨就義。張百祥、焦達(dá)峰等在東京成立共進(jìn)會。 |
1907年 | 8月 | 欽廉防城起義爆發(fā),歷時半月失敗。 |
1907年 | 9月1日 | 湖南紳士熊籟輿上書請開國會。 |
1907年 | 9月 | 梁啟超等在東京錦輝館召開政聞社成立大會。 |
1907年 | 10月17日 | 孫中山派黃明堂發(fā)動鎮(zhèn)南關(guān)起義。 |
1907年 | 12月1日 | 黃興發(fā)動欽廉上思起義,堅持戰(zhàn)斗四十余日。 |
1908年 | 3月27日 | 黃明堂、王和順等發(fā)動云南河口起義,歷時一月失敗。 |
1908年 | 4月30日 | 預(yù)備立憲公會再次發(fā)出請開國會通電。 |
1908年 | 7月 | 清廷頒布《欽定憲法大綱》。 |
1908年 | 8月27日 | 孫中山在新加坡投同盟會南洋支部。 |
1908年 | 秋 | 次年5月移檳榔嶼。熊成基率馬炮營在安慶起義。 |
1908年 | 11月19日 | 武昌群治學(xué)社成立。 |
1908年 | 12月 | 孫武在漢口租界設(shè)立共進(jìn)會機(jī)關(guān)。 |
1909年 | 4月 | 各省咨議局第一屆常會同時開幕。 |
1909年 | 10月14日 | 同盟會在香港設(shè)南方支部。 |
1909年 | 秋冬間 | 請愿國會代表團(tuán)由孫洪伊領(lǐng)銜向都察院遞交請愿書。 |
1910年 | 1月16日 | 倪映典發(fā)動廣州新軍起義。 |
1910年 | 2月12日 | 章炳麟、陶成章在東京重組光復(fù)會總部。 |
1910年 | 2月 | 江精衛(wèi)等在北京暗殺攝政王載灃未遂,汪等被逮監(jiān)禁。 |
1910年 | 3月21日 | 孫中山向黃興提議再次發(fā)動廣州起義。 |
1910年 | 3月 | 孫中山在舊金山設(shè)美洲同盟總會(又稱同盟會美國總支部)。 |
1910年 | 3月 | 長沙發(fā)生搶米暴動。 |
1910年 | 4月 | 各省請開國會代表發(fā)動第二次請愿。 |
1910年 | 6月16日 | 湖北革命黨人改群治學(xué)社為振武學(xué)社。 |
1910年 | 9月18日 | 資政院開院。 |
1910年 | 10月3日 | 《民立報》在上海創(chuàng)刊。 |
1910年 | 10月11日 | 國會請愿代表團(tuán)發(fā)起第二次請愿,分別向資政院和載灃上書。 |
1910年 | 10月 | 清廷發(fā)布上諭,將預(yù)備立憲期限由九年改為五年。 |
1910年 | 11月4日 | 孫中山在檳榔嶼召集黃興、趙聲、胡漢民等會議,布置廣州起義。 |
1911年 | 1月30日 | 振武學(xué)社更名文學(xué)社,舉蔣翊武為社長。 |
1911年 | 1月 | 同盟會在香港成立統(tǒng)籌部,負(fù)責(zé)籌劃和組織廣州起義。 |
1911年 | 4月8日 | 溫生才擊斃廣州將軍孚琦,溫被捕遇害。 |
1911年 | 4月27日 | 黃興等發(fā)動廣州(黃花崗)起義。 |
1911年 | 5月8日 | 清廷組成皇族內(nèi)閣,以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 |
1911年 | 5月9日 | 清廷頒布鐵路國有政策。 |
1911年 | 5月10日 | 文學(xué)社在武昌小朝街設(shè)立機(jī)關(guān)部。 |
1911年 | 5月11日 | 文學(xué)會和共進(jìn)會在武昌召開第一次國體聯(lián)合會議。6月14日和9月14日又先后就兩國體聯(lián)合再三會議協(xié)商。 |
1911年 | 6月17日 | 四川保路同志會在成都正式成立。 |
1911年 | 7月31日 | 宋教仁、譚人鳳等在上海成立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 |
1911年 | 7月 | 漢口《大江報》發(fā)表《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亡中團(tuán)者和平也》二短評。大江報館被查封,報社主筆詹大悲、何海鳴被捕。 |
1911年 | 8月13日 | 林冠慈、陳敬岳在廣州炸傷李準(zhǔn)。 |
1911年 | 8月 | 四川保路同志會在成都及附近各州縣發(fā)動罷市、罷課。 |
1911年 | 9月7日 | 四川總督趙爾豐誘捕蒲殿俊、羅綸等,槍殺請愿群眾,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成都血案”。 |
1911年 | 9月24日 | 文學(xué)社和共進(jìn)會聯(lián)合大會在武昌召開,討論通過“起義計劃”。 |
1911年 | 10月9日 | 孫武等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調(diào)配炸藥,不慎引爆。蔣翊武等在武昌小朝街機(jī)關(guān)部決定當(dāng)夜起義。 |
1911年 | 10月10日 | 凌晨,彭楚藩,劉復(fù)基,楊洪勝就義。晚,武昌起義爆發(fā),經(jīng)過一夜繳戰(zhàn),起義軍占領(lǐng)武昌全城。 |
1911年 | 10月11日 | 湖北軍政府成立,舉清軍協(xié)統(tǒng)黎元洪為都督。是日晚,漢陽,漢口駐軍起義。 |
1911年 | 10月12日 | 清廷諭令蔭昌、薩鎮(zhèn)冰率水陸兩軍赴鄂鎮(zhèn)壓起義。 |
1911年 | 10月12日 | 孫中山在美國獲悉武昌起義,“決意先從外交方面致力”,而后歸國。 |
1911年 | 10月14日 | 清廷下詔起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督辦對武昌起義的“剿撫事宜”。 |
1911年 | 10月18日 | 駐漢口各外國領(lǐng)事館宣告“嚴(yán)守中立”。到同月22日駛抵武漢江面的英、德、美等國軍艦達(dá)二十艘。 |
1911年 | 10月18日 | 民軍進(jìn)攻漢口劉家廟。陽夏戰(zhàn)爭開始。 |
1911年 | 10月22日 | 長沙起義,成立湖南軍政府,舉焦達(dá)峰、陳作新為正、副都督。 |
1911年 | 10月22日 | 西安起義。27日成立秦隴復(fù)漢軍政府,以張夙翙為大統(tǒng)領(lǐng)。 |
1911年 | 10月23日 | 九江起義。次日成立九江軍政分府。 |
1911年 | 10月25日 | 李沛基炸斃新任廣州將軍鳳山。 |
1911年 | 10月27日 | 清廷召回蔭昌,以袁世凱為欽差大臣。 |
1911年 | 10月28日 | 黃興、宋教仁等由上海乘輪抵武昌,黃旋赴漢口前線督戰(zhàn)。 |
1911年 | 10月28日 | 湘軍第1協(xié)王隆中部乘輪首途援鄂。王部于11月4日開抵武昌。后另有甘興典等部湘軍援鄂。 |
1911年 | 10月29日 | 太原起義,成立山西軍政府,舉閻錫山為都督。 |
1911年 | 10月30日 | 昆明“重九”起義。11月3日成立云南軍政府,舉蔡鍔為都督。 |
1911年 | 10月30日 | 載灃以宣統(tǒng)帝名義下詔“罪己”,并開放黨禁,赦免黨人。 |
1911年 | 10月31日 | 南昌起義。11月1日成立江西軍政府,舉吳介璋為都督。 |
1911年 | 10月31日 | 湖南發(fā)生兵變,焦達(dá)峰、陳作新被殺,譚延闿繼任都督。 |
1911年 | 11月1日 | 清軍攻占漢口,民軍退守漢陽、武昌。 |
1911年 | 11月1日 | 皇族內(nèi)閣辭職。清廷命袁世凱為內(nèi)閣總理大臣。 |
1911年 | 11月3日 | 湖北軍政府在武昌舉行拜將儀式,都督黎元洪任黃興為戰(zhàn)時總司令。黃興等隨即往漢陽設(shè)戰(zhàn)時總司令部。 |
1911年 | 11月3日 | 貴陽起義。次日成立大漢貴州軍政府,以楊藎誠為都督;另設(shè)樞密院,以張百麟為院長。 |
1911年 | 11月3日 | 陳其美、李燮和等發(fā)動上海起義。6日成立滬軍都督府,舉陳其美為都督。 |
1911年 | 11月3日 | 河南革命黨人數(shù)十人被捕遇害,計劃于次日發(fā)動的開封起義流產(chǎn)。 |
1911年 | 11月4日 | 杭州起義。7日成立浙江軍政府,以湯壽潛為都督。 |
1911年 | 11月5日 | 蘇州和平光復(fù),成立江蘇都督府,巡撫程德全改稱都督。 |
1911年 | 11月5日 | 吳祿貞在山西娘子關(guān)與閻錫山等會晤,議組燕晉聯(lián)軍,準(zhǔn)備舉兵直搗北京。 |
1911年 | 11月7日 | 廣西宣布獨立,改撫署為軍政府,以巡撫沈秉堃為都督。 |
1911年 | 11月7日 | 吳祿貞被袁世凱派人暗毅于石家莊。 |
1911年 | 11月8日 | 安徽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推巡撫朱家寶為都督。 |
1911年 | 11月9日 | 黎元洪都督電起義各省,請派代表到武昌會議組織臨時政府。 |
1911年 | 11月9日 | 廣東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推兩廣總督張鳴岐為都督;因張?zhí)樱瑥?fù)推胡漢民為都督。 |
1911年 | 11月9日 | 福州起義。11日改督署為福建都督府,推孫道仁為都督。 |
1911年 | 11月9日 | 蘇、浙都督聯(lián)電滬督,倡議于上海設(shè)立臨時會議機(jī)關(guān)。滬督陳其美隨即于13日通電各省,請派代表赴滬籌組臨時政府。 |
1911年 | 11月11日 | 袁世凱派蔡廷幹、劉承恩等人武昌誘和。 |
1911年 | 11月11日 | 海容、海琛、?;I等艦自漢口前線下駛九江,宣告反正。 |
1911年 | 11月12日 | 奉天國民保安會成立,東三省總督趙爾巽被舉為會長。16、17日吉林、黑龍江國民保安會相繼成立。 |
1911年 | 11月12日 | 鏡清、保民等十余艦在鎮(zhèn)江起義。 |
1911年 | 11月13日 | 袁世凱在北京就內(nèi)閣總理職。 |
1911年 | 11月13日 | 山東宣布獨立,以巡撫孫寶琦為都督。孫于同月24日宣布取消獨立。 |
1911年 | 11月15日 | 浙江、江蘇、鎮(zhèn)江、福建、山東、湖南、上海七處代表在滬集合,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lián)合會。 |
1911年 | 11月16日 | 黃興指揮民軍自漢陽反攻漢口,次日敗退漢陽。 |
1911年 | 11月22日 | 重慶宣告獨立,成立蜀軍政府,以張培爵為都督。 |
1911年 | 11月24日 | 江浙聯(lián)軍會攻南京。 |
1911年 | 11月26日 | 入川鄂軍在資州起義,殺端方,回師湖北。 |
1911年 | 11月27日 | 成都和平獨立,宣告四川地方自治,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以咨議局議長蒲殿俊為都督。 |
1911年 | 11月27日 | 黎元洪電各省都督,告以漢陽失守,請速派兵來援。 |
1911年 | 11月28日 | 各省代表會在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開第一次會議,議決臨時政府成立以前,由鄂軍政府代行中央軍政府職權(quán)。 |
1911年 | 12月1日 | 鄂軍政府輿袁世凱簽訂停戰(zhàn)協(xié)議。 |
1911年 | 12月2日 | 江浙聯(lián)軍攻克南京。 |
1911年 | 12月2日 | 各省代表會正式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
1911年 | 12月3日 | 各省代表會議決臨時政府設(shè)于南京。 |
1911年 | 12月4日 | 留滬各省代表開共和聯(lián)合會大會,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并推大元帥組織臨時政府。 |
1911年 | 12月4日 | 各省代表會議決議和條款四條,以伍廷芳為代表與袁世凱議和。 |
1911年 | 12月5日 | 清廷授袁世凱為議和全權(quán)大臣,袁次日派唐紹儀為全權(quán)代表南下議和。 |
1911年 | 12月7日 | 海軍開代表會,公舉程壁光為海軍總司令。海軍全部反正。 |
1911年 | 12月12日 | 十四省代表齊集南京開會。 |
1911年 | 12月17日 | 各省代表會改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 |
1911年 | 12月18日 | “南北和談”在上海英租界南京路議事廳開始舉行。 |
1911年 | 12月20日 | 六國駐滬總領(lǐng)事照會南、北和談代表速定和議。 |
1911年 | 12月25日 | 孫中山歸國抵上海。 |
1911年 | 12月29日 | 各省代表會在南京開正式選舉臨時大總統(tǒng)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
1911年 | 12月29日 | 南北議和代表在上海達(dá)成召開國民會議公決“國體”協(xié)議。 |
1911年 | 12月30日 | 袁世凱拒絕接受“南北和談”商訂的國民會議召集辦法。 |
1912年 | 1月1日 | 中華民國誕生。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職。 |
1912年 | 1月2日 | 袁世凱準(zhǔn)唐紹儀辭職,并電告伍廷芳以后直接電商南北和談事宜。 |
1912年 | 1月2日 | 直隸灤州新軍起義。 |
1912年 | 1月3日 | 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 |
1912年 | 1月4日 | 英、美、法、德、日等國借口灤州新軍起義,悍然決定向京奉鐵路京榆段沿線派駐軍隊。 |
1912年 | 1月7日 | 伊犁新軍起義,次日成立新伊大都督府。 |
1912年 | 1月16日 | 張光培、楊禹昌等在北京謀炸袁世凱未遂。 |
1912年 | 1月20日 | 南京臨時政府向袁世凱正式提出清帝退位優(yōu)待條件。 |
1912年 | 1月20日 | 民社在上海成立,擁黎元洪為領(lǐng)袖。 |
1912年 | 1月26日 | 彭家珍炸斃宗社堂首領(lǐng)良弼。 |
1912年 | 1月26日 | 段祺瑞率湖北前線北洋將領(lǐng)四十六人聯(lián)名電奏清廷,要求“立定共和政體”。 |
1912年 | 1月28日 | 南京臨時參議院成立。 |
1912年 | 1月 | 南京臨時政府部署六路北伐。 |
1912年 | 2月12日 | 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宣告退位。 |
1912年 | 2月13日 | 孫中山向臨參議院提出辭職咨文,推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tǒng)。 |
1912年 | 2月15日 | 南京臨時參義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tǒng)。20日黎元洪為副總統(tǒng)。 |
1912年 | 2月27日 | 迎袁專使蔡元培等抵京。 |
1912年 | 2月29日 | 袁世凱為制造拒絕南下就職的借口,策動北洋陸軍第3鎮(zhèn)于北京嘩變。 |
1912年 | 3月3日 | 同盟會本部在南京召開大會,宣布改組為公開的革命團(tuán)體,發(fā)布政綱九條,舉孫中山為總理,黃興、黎元洪為協(xié)理。 |
1912年 | 3月6日 | 南京臨時參議院議決統(tǒng)一政府組織辦法六條,允袁世凱在北京受職。 |
1912年 | 3月10日 | 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 |
1912年 | 3月10日 | 秦州宣布獨立,成立甘肅軍政府,以黃鉞任臨時都督。 |
1912年 | 3月11日 | 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1912年 | 4月1日 | 孫中山公布《參議院法》。解除臨時大總統(tǒng)職務(wù)。 |
1912年 | 4月5日 | 參議院議決臨時政府駐北京。 |
1912年 | 4月9日 | 共和黨正式成立。 |
1912年 | 8月25日 | 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舉孫中山為理事長,黃興、宋教仁為理事,設(shè)總部于北京。 |
1912年 | 8月27日 | 民主黨成立,擁梁啟超為領(lǐng)袖。 |
1913年 | 2月4日 | 參、眾兩院復(fù)院,國民黨獲三百九十二席,占絕對多數(shù)。 |
1913年 | 2月15日 | 宋教仁自漢口抵滬。沿途發(fā)表演說,批評時政,宣傳政黨內(nèi)閣制。 |
1913年 | 3月20日 | 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被刺。22日不治身亡。 |
1913年 | 3月26日 | 孫中山獲悉宋教仁遇刺后由日本返國抵上海,與黃興等共商討袁事宜。 |
1913年 | 5月26日 | 袁世凱政府與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tuán)簽訂二千五百萬英鎊“善后大借款”。 |
1913年 | 5月29日 | 統(tǒng)一、民主、共和黨正式合并為進(jìn)步黨,舉黎元洪為理事長。 |
1913年 | 6月9日 | 袁世凱下令免去江西都督李烈鈞職務(wù)。14日、30日,又下令免去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職務(wù)。 |
1913年 | 5、6月間 | 白朗起義軍活躍于豫西南,先后攻占唐縣、禹縣等地。 |
1913年 | 7月12日 | 李烈鈞在江西湖口成立討袁軍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獨立,“二次革命”爆發(fā)。 |
1913年 | 7月15日 | 黃興在南京組織江蘇討袁軍。江蘇都督程德全被迫宣布獨立。 |
1913年 | 7月17日 | 安徽獨立,柏文蔚被舉為安徽討袁軍總司令。 |
1913年 | 7月17日 | 陳其美以上海討袁軍總司令名義宣布上海獨立。 |
1913年 | 7月18日 | 廣東都督陳炯明宣布獨立。 |
1913年 | 7月20日 | 福建都督孫道仁宣布獨立。 |
1913年 | 7月25日 | 譚延闿宣布湖南獨立。 |
1913年 | 7月25日 | 湖口失陷,李烈鈞敗走。 |
1913年 | 7月28日 | 程德全宣布江蘇取消獨立。 |
1913年 | 7月28日 | 白郎軍攻取豫南重鎮(zhèn)荊紫關(guān),轉(zhuǎn)戰(zhàn)鄂豫陜?nèi)〗唤绲貐^(qū)。 |
1913年 | 8月4日 | 川軍第3師師長熊克武在重慶宣布獨立。 |
1913年 | 8月18日 | 南昌失陷,江西討袁軍失敗。 |
1913年 | 9月1日 | 南京陷落,江蘇討袁軍旋敗。 |
1913年 | 9月12日 | 熊克武放棄重慶。“二次革命”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