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國現(xiàn)勢地圖》
發(fā)布時間: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
瀏覽次數(shù):1815

《大清國現(xiàn)勢地圖》,紙質。彩印。圖幅縱146厘米,橫107厘米。圖廓縱140厘米,橫96厘米。
圖幅上方以小篆印“大清國現(xiàn)勢地圖”圖名。圖廓內左下附有亞細亞略圖。圖廓內右下印有“三松堂主人”的注記:“支那自夏禹敷土,始分九州,降及后世,疆土日辟,幅員之廣,實居東亞首位。然都邑位置、山河形勢,只散見于典籍。偶有圖說,亦粗略不足據(jù)。精密輿圖,缺焉不詳。今日測繪之術日精,西人考測地勢,分畫經緯,自赤道以至兩極,舟車所至,人跡所通,皆一一精測,著為圖說,殆堪稱完備無缺矣。獨支那奄有廣漠之地,而國內境域之廣袤、市村之距離,不足征者尚多,非亦學術上之大遺憾乎?鄙人有鑒于斯,因考察近時所行各圖,參酌載籍,繪為是圖,付梓公世,以為初學者之指掌歟。顧縱橫萬里之地,僅縮寫于尺幅之中,毫厘之爽,恐不能免。如有誤謬,尚希讀者正之是幸?!?
圖幅左側標注印刷、發(fā)行時間、版次以及地圖編輯、制作者、發(fā)行方信息。
三松堂為日本東京市京橋區(qū)弓町的一家書局,曾出版過多種中國地圖,如小島彥七編印的《古今沿革地圖》。三松堂主人即該圖的“編輯兼發(fā)行者”松邑孫吉,他生于明治六年(1873年)12月29日,卒年不詳。通過其撰述的說明,可見本圖是他采擇當時各種地圖,并參酌各種書籍繪制,應當比較精準,因為它自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一月印刷面世,到明治四十年(1907)二月五日,短短三年,已經再版九次。
該圖反映的是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的清國疆域現(xiàn)勢。通過讀圖,我們可以看到,因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而導致的晚清疆域變化:臺灣割讓給日本,在圖中孤懸海外,成為日本版圖的一部分;廣東九龍標注“英國租借”,澳門標注“葡國租借”,廣州灣標注“法國租借”;山東威海衛(wèi)標注“英國租借”,膠州灣標注“德國租借”。該圖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當時日本人對清國的了解、研究程度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
本地圖要素完整,圖文清晰,歷史信息豐富,是一件兼具科學價值和歷史價值的重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