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庵畫像
發(fā)布時間: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jì)念館 |
瀏覽次數(shù):1941

劉靜庵畫像,紙質(zhì),縱120厘米,橫58厘米。由著名畫家張善子及畫家王霞宙于1938年共同創(chuàng)作。畫中,劉靜庵身著白布長杉,腳蹬方口布鞋,免冠端坐于一磐石之上。右手執(zhí)羽扇于胸前,左手持白巾擱于左腿之上,雙目正視前方。畫像四圍有于右任、孫科、居正、鄒魯、張難先等28位辛亥革命人士在1938年—1948年間分別為畫像題寫像贊1531字。
劉靜庵(1875—1911),原名貞一,又名大雄。湖北潛江人。1903年至武昌投湖北新軍。1904年加入湖北科學(xué)補(bǔ)習(xí)所。1906年3月創(chuàng)辦日知會,任總干事。旋加入同盟會。同年12月與朱子龍等密謀響應(yīng)萍瀏醴起義,為奸人告密,并誣指為遭到通緝的會黨首領(lǐng)劉家運(yùn),遂于次年1月與張難先、殷子衡等被捕。在獄中,劉雖屢遭嚴(yán)刑逼供,始終堅貞不屈,并在獄中組織難友以“鐵血軍”名義進(jìn)行革命活動。1911年6月,因獄吏摧殘,瘐死獄中。
1938年5月,同為日知會員及與劉靜庵同獄難友的張難先,請老同盟會員、著名畫家張善子及畫家王霞宙以1906年日知會成員與法國友人歐幾羅合影中的劉靜庵為原型,畫成此像。畫像成,張善子即揮毫題下:“千秋碧血事堪悲,一字無慚有道碑。珍重死生風(fēng)義在,堅貞想見少年時?!蓖辏哲姽フ嘉錆h,張難先攜此畫像避難于彝陵(今宜昌市),后又流徙于恩施。1942年張難先從恩施轉(zhuǎn)赴重慶,臨行前,張將畫像存放于同在恩施避難的日知會員及同獄難友的殷子衡處。
1944年秋,殷子衡將劉靜庵畫像裝裱成帙,托人專程護(hù)送去重慶,請辛亥革命人士題詞。臨送走前,殷子衡揮筆在畫像上題下:“昔時與我同居監(jiān)獄,今日惟公獨(dú)往陪都,千山萬水,珍重前途。恨未能送公行,伴坐車舟。公別我去,誰與我靈儔?昂首望西天,含淚和愁。乞公之靈,保佑皇黃帝胄,忙把失地收,永遠(yuǎn)得自由。綿延漢族,光大神州?!?945年夏,劉靜庵畫像幾經(jīng)輾轉(zhuǎn),終于再次回到了張難先身邊。此后,劉靜庵畫像一直伴隨著張難先。
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之際,張難先之子張徹生將劉靜庵畫像捐獻(xiàn)給湖北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