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宣傳教育與地方文化融合思考——以武漢市辛亥革命博物館為例
摘 要:武漢是歷史文化名城,地方文化與特色文化豐富多彩,博物館是歷史文化的匯集地,宣傳教育工作是博物館彰顯當?shù)靥厣珰v史文化的重要手段。宣傳本土特色文化資源是當今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地方文化、特色文化、博物館宣傳教育思考 博物館是重要的文化、教育、科研機構(gòu),擔負著保護、收藏與開展社會宣傳教育的神圣使命。宣傳教育是博物館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同時,以館藏文物為依托,進行介紹、講解相關工作,也相當于歷史文化的一種傳播媒,而博物館是歷史文化的匯集地,地志博物館更是本土歷史文化
摘 要:武漢是歷史文化名城,地方文化與特色文化豐富多彩,博物館是歷史文化的匯集地,宣傳教育工作是博物館彰顯當?shù)靥厣珰v史文化的重要手段。宣傳本土特色文化資源是當今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地方文化、特色文化、博物館宣傳教育思考
博物館是重要的文化、教育、科研機構(gòu),擔負著保護、收藏與開展社會宣傳教育的神圣使命。宣傳教育是博物館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同時,以館藏文物為依托,進行介紹、講解相關工作,也相當于歷史文化的一種傳播媒,而博物館是歷史文化的匯集地,地志博物館更是本土歷史文化的藝術長廊,同時也是一張彰顯城市特色歷史文化的名片,是源遠流長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在這種相輔相成的關系下,博物館宣傳教育與地方文化特色是密不可分的。
一、宣傳教育是一種大眾普通教育
博物館宣傳教育是以社會服務和宣傳歷史文化為基本的服務性工作,它不同于學校的階梯式教育,它是以博物館實物與圖片進行文化宣傳教育。無論是學生、成人還是老人都能在博物館這個大的知識平臺上找到自己所需的歷史文化知識。宣傳教育是博物館窗口,怎樣拉近觀眾的心,也成為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講解員是博物館宣教工作的基礎,如果敷衍觀眾,就達不到宣傳教育的效果,更談不上拉近觀眾的心,帶動觀眾的積極性了。就以辛亥革命博物館宣教工作為例,辛亥革命博物館日常參觀人流量為2000——3000人(閉館日除外),大多以學生和老年觀眾為主。一般學生參觀主要是為了配合課堂教育。這就需要講解員根據(jù)年齡層次的差異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結(jié)合本地特點,有針對性的、又有年輕人語言特色的講解方式進行講解。如前不久參觀我館的孝感中學生團隊,學生們進入第一展廳參觀時,在結(jié)合展廳中陳列文字、圖片、文物等資料內(nèi)容的同時,以詳略得當、突出重點、引導和提問的表現(xiàn)手段進行施講,為學生們講述中國在清末時期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和遭受到的各種割地賠款,激發(fā)學生們勿忘國恥、奮發(fā)圖強的愛國之情。到了第三展廳則通過復原的武漢街景、互動的聲光電場景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們有一種“穿越”到100年前的錯覺,即感受了武昌起義的全過程,又與現(xiàn)流行的“穿越”劇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不僅僅讓參觀者記住了歷史,又讓人感覺整個展覽既時尚又洋氣,觀眾就很自然的接受了講解的內(nèi)容。通過這樣講解使學生深受教育,感染其愛國之情,并融合于現(xiàn)實生活中,我想這種宣傳教育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中老年觀眾大多都是有一定的社會閱歷和文化科學知識的,他們實踐經(jīng)驗豐富,分析和理解事物能力強,觀察生活細致。參觀時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我認為在此種情況下,講解員要熱情大方,講解要通俗易懂,簡單明了。另外,老年人他們的心理特征是容易懷舊,有時某一件展品引起了他們的回憶,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這時若時間允許,講解員可陪同他們邊聊邊看,讓他們的感情得到宣泄。有的老年觀眾參觀結(jié)束后,仍然意猶未盡,則可請他們寫下觀后留言,讓他們的感慨之情得以充分表達。
二、地方文化與特色文化的融合
文化是城市的血脈,是市民的精神家園。武漢是歷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全市有名勝古跡339處、革命紀念地103處,國家、省、市三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9處等。十二五期間,武漢將建設文化五城(讀書之城、博物館之城、藝術之城、創(chuàng)意之城、大學之城),以發(fā)掘武漢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建設,讓文化融入城市發(fā)展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這無疑是對武漢的地方文化的促進和特色文化的突出,起到相當大的推動作用和融合作用。武漢是中國古代繁華的商埠,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保存著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形成了獨特的方言“漢腔”。其中,辛亥首義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是地方文化和特色文化的代表。
為紀念辛亥革命武昌首義一百周年,中共武漢市委、武漢市政府興建了目前國內(nèi)最大的以辛亥革命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辛亥革命博物館。推出了《共和之基——辛亥革命歷史陳列》展覽,既全面、深刻地展現(xiàn)了辛亥革命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變革,又突出了辛亥首義在武漢發(fā)生的歷史機遇與必然。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在清王朝的統(tǒng)治心腹打響了首義第一槍,成功地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結(jié)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從此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開啟了民主共和的新紀元。湖北的革命黨人和仁人志士敢為天下先,為國為民,不惜捐軀,可歌可泣,功不可沒。辛亥革命后,武漢留存下了多處辛亥革命遺跡,即抱冰堂、楚望臺、庚子革命烈士墓、工程營遺址辛亥首義發(fā)難處、黃興拜將臺遺址、彭劉楊三烈士塑像、起義門、起義英雄塑像和浮雕、烈士亭(彭劉楊三烈士就以處)、蛇山炮臺、勝利亭、孫中山生生紀念碑、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孫中山銅像、辛亥革命首義烈士祠、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紀念碑和辛亥首義紀念碑亭等。這些辛亥革命舊址遺存,通過保護性修繕與利用,教育后人,勿忘先烈,奮發(fā)圖強。 以辛亥革命博物館和武漢革命博物館等一批紅色革命文化的融合,組成了地方特色文化游覽景點,反應了武漢近現(xiàn)代歷史上波瀾壯闊的革命文化內(nèi)涵。反應了在新民主義革命時期,董必武、陳潭秋等革命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在武漢創(chuàng)立了共產(chǎn)主義小組,此后武漢曾經(jīng)是大革命的中心?!岸摺贝罅T工、武昌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五大”會議舊址、“八七”會議、八陸軍辦事處等35處革命活動、革命事跡、革命遺址,構(gòu)成了多條武漢紅色革命文化旅游線路,這些舊址遺存不僅是極其寶貴的革命文化資源,同時也是一本本教育后人、努力奮進的立體教科書。
獨具特色的漢味小吃,如老通城的三鮮豆皮、四季美的湯包,小桃園的煨湯,老謙記的豆絲,蔡林記的熱干面,談炎記水餃,順香居的燒梅,福慶和的米粉,魯源興的米酒,五芳齋湯圓,田啟恒的糊湯粉,謝榮德的面窩,這些伴隨老武漢人成長的漢味特色美食,已經(jīng)成為武漢的一個特色文化標志,它從側(cè)面向四面八方前來旅游的人們展示了不一樣的大武漢。還有古琴臺、琴斷口、鐘子期墓、集賢村、月湖等為載體的知音文化。以黃鶴樓、晴川閣、外灘等為代表的建筑文化。近代漢陽兵工廠和現(xiàn)代制造業(yè)基地武鋼、神龍汽車等為代表的工業(yè)文化。以謙祥益等漢正街的老字號和現(xiàn)代的武商、中商等為代表的商業(yè)文化。以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高校和中科武漢分院等科研院所以及高新科技區(qū)光谷為代表的科教文化等等。這些地方文化與特色文化的融合彰顯了城市特色歷史文化的名片,是源遠流長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
三、地方特色文化應納入博物館宣傳
武漢歷史文化積淀厚重,但歷史文化不僅僅是指名人事跡、重大歷史事件,對于今天而言昨天就是歷史,所以博物館的展廳中不應只是偉人要事的頌揚廳,而是對整個地區(qū)文化的包攬、傳承和保護的“伊甸園”。隨著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博物館為應對社會需求的變化,有必要加強自身的特色建設。將地方文化特色納入博物館宣傳教育中來,是增強博物館自身特色建設,提高知名度,增大人流量的有效手段。如果博物館沒有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如何吸引公眾的注意,如何打造自身的文化名片,又如何推動社會的教育功能呢?在一浪高過一浪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熱潮中,我們可以看到耳熟能詳?shù)奈錆h地方特色文化包括漢劇、楚劇、漢繡、湖北評書、伯牙子期傳說、木蘭傳說等都納入了各種保護措施中。尤其令人關注的是,漢正街商貿(mào)習俗、武漢人“過早”習俗及武漢人的煨湯技藝等一大批與普通武漢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也走進了各種特色展覽中。
我想,作為一個剛落成并有一定代表性的大館,辛亥革命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必須長期開辟特色展覽和臨時展覽,宣傳地方有代表性的文化,將特色的地方文化長期融合博物館中供游客參觀,讓社會更多游客了解和知曉本地文化,這樣,才能使更多的地方特色文化有長效機制,這樣,才能使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充滿活力,才能使更多博物館有生命力,才能讓博物館有發(fā)展、充實、提升,這也是博物館文化與地方文化融合相輔相成的關系。陳列展覽是博物館的功能之一,只有將傳統(tǒng)文化、地方文化、歷史文化融合整活才能達到博物館最佳效果。才能提高博物館知名度,才能發(fā)揮陳列展覽的作用和影響,這樣才能使博物館與地方文化和特色文化更加豐富多彩,才能讓博物館真正發(fā)揮歷史文化的主導作用。
四、提升窗口形象,擴展宣傳教育
講解工作是直接向觀眾有針對性地傳播知識和信息的一種教育活動。因此,對講解員專業(yè)與素質(zhì)的重視是尤為重要的。除博物館組織的一系列講解員培訓外,講解員也要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在職進修、培訓,努力提高職業(yè)道德水平、專業(yè)知識水平,掌握專業(yè)技能,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能力,這樣在講解服務中才能得心應手,才能不負觀眾所望。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市民開始陸續(xù)走進博物館,市民對文化程度的需求也是越來越高,在這種發(fā)展的勢頭下,我們需要充分利用這種發(fā)展形勢,大力開展博物館宣傳教育,不僅僅是要辦好館內(nèi)的展覽,還要將展覽走出,如進學校、進單位、進社區(qū)、貼近百姓生活。定期舉辦各種流動式的臨時展覽、講座、論壇等其它活動滿足觀眾的要求。
五、結(jié)語
當今博物館發(fā)揮最大的是社會效益,成為傳播知識、普及教育、宣傳文明的重要載體,將傳統(tǒng)文化,地方文化、歷史文化與宣傳教育結(jié)合起來是博物館至關重要的舉措。博物館宣教和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才能把握時代脈搏,是今后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們常說“文化是根”,那么文化的根又在哪兒?文化的根便在博物館里。博物館就是一部地方的實物大辭典,一部立體的地方百科全書,倘若博物館做好了宣傳教育與地方文化、特色文化有效融合,我想任何地方特色文化都將能在博物館找到她們的根。
本文作者:鄭卉 辛亥革命博物館保衛(wèi)部
參考文獻:
[1] 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
[2]《武漢市第十二次黨代會》
[3]王生鐵:《荊楚文化與湖北旅游》,發(fā)揮荊楚文化優(yōu)勢 做大做強湖北旅游產(chǎn)業(yè)
[4] 《長江日報》:[特刊]武漢人的精神家園(一),2006.10.16
[5] 后加升、金翔:《博物館與城市化》,讓博物館成為現(xiàn)代城市的靈魂,隨州是博物館
[6]鄭遠華:《博物館與城市化》,在城市化進程中博物館建設與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
[7]彭文娟:《上海文博》,發(fā)揮宣傳教育功能 打造歷史文化名片——淺談青浦博物館的宣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