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期男女服飾特征淺析

發(fā)布時間:2015 年 02 月 10 日 | 文章作者: | 瀏覽次數(shù):20228

摘要:清末民初,中國經(jīng)歷了前所未有的歷史變革。統(tǒng)治中國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在西風東漸的影響下,衣冠服飾也迎來了又一輪的變革。本文立足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以辛亥革命博物館所藏的兩套民國初期男女服飾為例,簡要分析民國初年男女服飾特點以及歷史意義。

    摘要:清末民初,中國經(jīng)歷了前所未有的歷史變革。統(tǒng)治中國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在西風東漸的影響下,衣冠服飾也迎來了又一輪的變革。本文立足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以辛亥革命博物館所藏的兩套民國初期男女服飾為例,簡要分析民國初年男女服飾特點以及歷史意義。

 

    關鍵詞:民國初期 服飾文化 議員服飾

 


    “衣食住行”,可以說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反映一個國家或民族社會生活最為直接的窗口。其中首當其沖的“衣”,是人類生活必不可缺的要素,同時也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標志。孫中山先生說:“穿衣是由文明進化而來。文明愈進步,穿衣問題愈復雜?!狈椩跐M足保暖等人類生活的物質需求外,還代表著一定時期的精神文化。

    一、民國初期服飾特征概述

    五口通商,特別是上海開埠以后,西裝開始傳入中國。清末,我國已有一部分留學生、文化人和通商口岸的市民接受了西方服裝,并與本民族傳統(tǒng)服裝融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穿衣方式。辛亥革命前后,一批赴英美等國的留學生在國外學習西方文化,接受西方生活方式,他們剪掉長辮,脫去長袍馬褂,換上西服。回到祖國的學生,把外國式樣的學生制服和西服帶回了國內,于是在中國形成了一次服裝改革的浪潮。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清代的冠服一律被摒棄,滿族剃發(fā)梳辮的習俗和漢族婦女的纏足陋習也被逐漸革除。中華民族的服飾從整體上擺脫了古典服制的束縛。

    (一)1912年頒布的《民國服制》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改朝換代亦稱為“改元易服”。易服是朝代更迭的重要符號之一。中國歷代《輿服志》、《禮儀志》等,便是各朝代服制的相關記載。中華民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頒布服制的政權。在南京臨時政府期間,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就簽發(fā)了包括剪辮、放足在內的諸多法令。

    1912年10月3日,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向全國公布參議院決議通過的《民國服制》,共三章十二條,并附有圖式。其中規(guī)定:男子禮服分大禮服、常禮服二種。晝用大禮服為西式大氅式,晚用大禮服類似燕尾服,后擺呈圓形,褲用西式長褲。常禮服二種,一為西式,一為袍褂式。均為黑色,料用本國絲、毛織品或棉、麻織品。遇喪禮,穿著禮服時,在左腕圍以黑紗。女子禮服上用長與膝齊的對襟長衫,下用裙,周身得加繡飾。遇喪禮,穿著禮服時,在胸際綴以黑紗結。對禮帽、禮靴亦作了具體規(guī)定。這就確立了民初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并行不悖的服飾風格。其中,男子的常禮服除一種為中式長衫、馬褂外,其余均采用西式禮服式樣。由于這些條例不太符合中國國情,所以實際上未能完全實行。從民初至1919年間,民國政府又相繼頒布了十余項服制規(guī)定。

    1912年頒布的《民國服制》具有以下特點:1、中西并陳,西重于中。2、禮服貫徹平等的原則,官員統(tǒng)一著裝。3、西方產品及西式文化的入侵,引發(fā)人們對于西式服裝流行的憂慮。有人提出“裝可改,服可易,外國貨不可用,國貨不可廢也”的設想,認為“用國貨則改易西服宜盡以國貨為之,不必用西人之呢絨”。出于保護民族工商業(yè)的考慮,明確規(guī)定國服的用料為“本國絲、毛織品或棉、麻織品”。

    民國初年的服制改革,其意義不僅僅在于“易服改元”,還是將西方服飾第一次直接地、自上而下地引入中國,并以此為社會政治變革的手段之一。從此中國的服飾開始了洋裝年代。不過,到1928年民國南京政府成立,重新頒布的《服制》法令取消了西式的燕尾服,那些不合國情的純西式服裝在30、40年代時,逐漸被從中國文化中演化出來的中山裝、旗袍所替代。

    (二)民國初期的男子服裝

    民國時期,男子服裝主要為長袍、馬褂、中山裝及西裝等,雖然取消封建社會的服裝禁例,但各階層人士的裝束仍有明顯不同。這主要取決于經(jīng)濟水平和社交范圍的差異。另外,由于年齡、性格、職務、愛好的不同,也在大同中求各異,并根據(jù)場合、時間分早裝、晚裝、禮服、便服等不同款式。

    民國初期的男子服裝具體分為以下六種:1、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小帽或皮松帽,下身穿中式褲子,登布鞋或棉靴。2、西服、革履、禮帽。3、學生裝,頭戴鴨舌帽或白色帆布闊邊帽。4、中山裝。5、長袍、西服褲、禮帽、皮鞋,這是民國中后期較為實行的一種裝束,也是中西結合較為成功的一套服飾。6、軍警服。其中,20年代,男裝長袍馬褂或長袍坎肩、西服、中山裝、學生裝都是城市及鄉(xiāng)間上層人士流行的服裝,而中式衫襖和中式抿襠褲則是勞動人民的主要服飾。

    民國時期,就全國范圍來說,馬褂、長衫,尤其是長衫,仍是一種最普遍的服裝,并與同時流行的學生裝、西裝等并行不悖。

    (三)民國初期的女子服裝

    一般來說,民國初期的女子服裝流行上衣下裙的穿著方式。上衣有衫、襖、背心等;款式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領、袖、襟、擺等處多鑲滾花邊,或加刺繡紋飾;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青年婦女往往穿著窄而修長的衫襖,衫襖的領子很高,下穿黑色長裙。上衣下裙的女裝后來一直流行,但裙式不斷簡化,到30年代,前后有中幅的馬面裙逐漸被自然淘汰。斜裙、繞膝裙、喇叭裙、百褶裙、節(jié)裙等逐漸流行。

    民國初期,由于留日學生甚多,服裝樣式受到一定的影響,多為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和黑色長裙,不施質紋,不戴簪釵、手鐲、耳環(huán)、戒指等飾物,以區(qū)別于二十年代以前的清代服飾而被稱之為“文明新裝”。民國中后期,因受到西方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影響,服飾日趨華麗,并且出現(xiàn)了各種奇異的服裝。

    民國以來的服裝發(fā)展趨勢,簡言之,就是將服裝上面不必要的點綴飾品逐漸減去,走向簡約化、多元化、現(xiàn)代化。

 

    二、民國初期男女服飾實例

    這里,以辛亥革命博物館所藏的兩套民國初期男女服飾為例,比較以上所述的民初服飾的基本特點及文化內涵。這兩套服飾原由廣東省收藏家協(xié)會陳宏浩先生收藏,于2013年10月10日捐贈給辛亥革命博物館。

  (一)民國初期議員服飾(圖1)配“眾議院”銀質證章(圖2)

                                    

                                                 (圖1)                       (圖2)

    這套男子服飾由長袍、馬褂組成,與“眾議院”銀質證章配套。參照民國初年《民國服制》中男子禮服的相關規(guī)定,可以確定為民國初期的議員服飾。

    長袍,初為清代禮服,以其長度及至膝下而得名。多指男子的常服。以各色綢緞制,制為雙層,或納以棉絮;圓領,窄袖,大襟,下長過膝。多用于秋冬或初春。辛亥革命后,曾被用作男子禮服,制為齊領,窄袖,前襟右掩,下長至踝,左右下端各開一衩,質用絲麻棉毛;襟上有紐扣六顆。通常和馬褂、禮帽及長褲等搭配。館藏的這件長袍為青灰色,綢緞質地,雙層,納以棉絮,里襯為米色花卉圖案;齊領,窄袖,前襟右掩,襟上有紐扣六顆;長袖,袖長至手脈;衣長至腳踝,左右下端各開一衩。其制式符合長袍的特征。

    馬褂,亦稱短褂,是清代男子所穿的一種短衣。由行褂演變而來。因穿著便于騎馬而得名。長不過腰,下擺開衩。衣袖有長短兩式:長者及腕部,短者及肘間。袖口部分大多平齊。以對襟為主,也有大襟及缺襟等式。清初僅用以武士,康熙末年傳至民間,隨即普及全國。不論官庶,均可穿著,并演變?yōu)橐环N常服。清朝滅亡后,官服制度大多廢除,但馬褂得以保存。民國初年,被定為男子禮服,凡出入重大的社交場合,一般均需著此。其式亦有定制?!睹穹啤芬?guī)定:“(馬褂)齊領,對襟;長至腹,袖長至手脈。左右及后下端開,質用絲麻棉毛織品,色黑,紐扣六?!别^藏的這件馬褂為黑色,綢緞質地;雙層,內襯為青石色;齊領,對襟,襟上有鈕扣五顆;長袖,袖長至手脈;衣長至腹部;左右下端各開一衩,背部開一衩。其制式亦符合馬褂的特征。

    在馬褂的正中掛有“眾議院”銀質證章一枚。1912年8月10日,由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公布的《國會組織法》中規(guī)定,中國國會采用兩院制,即以參議院及眾議院構成民國議會。眾議院取“人口比例主義”,以各地方人民所選的議員組成。眾議員是指民國初年國會中眾議院的議員,通稱國會議員。由各地方人民按選區(qū)直接選舉產生,一般為每人口滿八十萬選出眾議員一名。有中國國籍、年滿二十五歲以上、有一定不動產和一定文化程度之男子,可被選舉為眾議員。任期三年。不得同時為參議員。此件證章的正中為篆書“眾議院”字樣,左右兩側環(huán)繞嘉禾圖案。背面為兩面交叉的五色旗,下方刻有編號“615”。議員證章是證明其議員身份的重要物證之一。

    (二)民國初期女子服飾(圖3)配“民國萬歲”五色旗香包(圖4)

                                                                

                                            (圖3)                             (圖4)

 

    民國時期的女子服飾在西化速度方面落后于男性,但就款式以及更新速度而言則比男子服飾豐富。女子禮服按公布的服制為上用長與膝齊,有領、對襟式、左右及后下端開衩,周身加錦繡;下著裙子,前后中幅(即裙門,也稱馬面)平,左右打裥,上緣兩端用帶,基本上為清代漢族女裝的發(fā)展。此套館藏的女子服飾由襖、背心和馬面裙三部分組成。

    襖,亦稱“短襖”,即短衣。由短襦演變而來。最初多作為內衣,名“襦襖”。其制較腰襦為長,較襖子為短;大襟,窄袖。通常以厚實的織物為之,俗謂“夾襖”。也有在其中納以棉絮,做成一種寒衣,俗謂“棉襖”。至晚清,襖的形制有所變化,除原來的短襖之外,又出現(xiàn)了一種長襖,其長蓋膝。民國以后,襖的長度恢復到胯部以上,并一直延續(xù)。館藏的這件女士上衣為淡綠色,綢緞質地,織有暗花,為鳥與花卉圖案;齊領,大襟右衽,襟上有紐扣六顆;七分袖,袖長至手臂;衣長至臀部,左右下端各開一衩。

    背心,也稱“坎肩”或“馬甲”,主要的特點是沒有袖子或袖子很短。魏晉時期的裲襠是背心的最早形制,宋代以后男女皆穿。背心最初僅作為襯衣,后來可作為外衣,加罩在其他服裝之外。當時背心的制式為對襟、直領,衣長至腰部,兩側開衩。衣襟間不用紐帶,穿時任其敞開。到了明清時期,背心的形制有所變化,衣襟一般采用大襟、曲襟、一字襟等,并用紐扣相連。館藏的這件背心為淡綠色,綢緞質地;雙層,內襯為紅色;斜襟,襟上有紐扣五顆,紐扣上為手持花朵圖案;無袖;衣長至胯部;領口、衣襟處鑲有黑邊,上繡有花卉圖案裝飾,及花朵帶狀裝飾條;右下擺處為類似蝴蝶形狀的黑色刺繡圖案,兩側有花朵裝飾條。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是清代裙子的典型,另有百褶裙、魚鱗裙和鳳尾裙等。前后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裥,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馬面裙始于明朝,延續(xù)至民國。清代馬面裙較為繁復,褶子細密,有多至百褶的,褶為死褶,一些馬面裙褶間還有鑲邊。常見的款式是在馬面上綴以刺繡裝飾,位置在馬面中央或者下端,四周并有鑲邊。馬面裙穿于衫襖褂子之內,上衣的下擺遮住了裙腰,整體上常常表現(xiàn)為低腰線效果。辛亥革命前后,受西方影響,裙子的穿著方式由圍系慢慢向套穿轉變。至20世紀20年代,有些套穿的裙子仍然保留著馬面裙的裙門和裙褶的痕跡。此后,中國女性所穿的裙子與西式女裙的差別慢慢變小,傳統(tǒng)女裙的元素漸漸消失。館藏的這件馬面裙為綢緞質地,百褶處為紅色,鑲以黑邊;裙門為鳥與花卉圖案的刺繡,鑲以黑色裙邊;腰部為藍色寬邊,穿著時圍系于腰間,用繩子固定。

    香包,也稱“香囊”、“香桶”等,一般用來盛香料作飾物。香袋與瓊瑤、玉環(huán)、香帕等,為古人重要的佩飾之一。唐宋以來,風氣大開,熏香佩袋,更為流行。明清以后,佩戴香袋極為普遍。一般佩戴于在腰際及胸襟,也有置于袖中的。館藏的這件香包佩戴于主人胸前,香包上部掛有圓形方孔的銅錢一枚,正面刻有“民國萬歲”字樣,背面為八卦圖案;中部為鐘形香包一枚,黑色,有玫紅、藍色刺繡鑲邊,正、背面圖案相同,分別繡有五色旗的雙旗紋飾、花卉及云朵圖案,云朵上用亮片裝飾,兩面用綠、紅、白色絲線間斷縫合;香包下掛有象牙質地鏤空圓珠一顆。

    三、結語

    清末至民國初期,中國社會經(jīng)歷了巨大的變革,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都處于激烈的斗爭和動蕩的變革中。舊事物在斗爭中沒落、衰亡,新事物在變革中產生、發(fā)展。此時的服飾文化亦是如此。在新舊交替、西風東漸的形勢下,其最大進步,在于廢棄了千百年來以衣冠“昭名分、辯等威”的傳統(tǒng)觀念及等級制度。然而,西風東漸的浪潮越來越?jīng)坝浚沟弥袊鴤鹘y(tǒng)服飾不斷被西化,傳統(tǒng)服飾幾乎消失殆盡。如今,傳統(tǒng)服飾被放入了博物館,供欣賞及研究,我們在感嘆傳統(tǒng)服飾精美絕倫的同時,不妨思考下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發(fā)展趨勢。

   
    本文作者:關睿 辛亥革命博物館保管部

    參考資料:

    [1]華梅.中國服裝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2]周汛、高春明.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

    [3]黃能馥、陳娟娟.中國服飾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徐珂.清稗類鈔[M].北京:中華書局,2010

    [5]陳明遠.百年生活巨變(1840-1949)[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0

    [6]章開沅.辛亥革命詞典[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1

    [7]袁仄.“國服”、“漢服”及民國服制[J].服飾研究.2006(04)

    [8]黃敏.民國時期的服裝研究[J].株洲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08)

    [9]陳建輝.民國元年和十八年“國服”制度之研究[J].美術觀察.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