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見證辛亥首義的珍貴畫作

發(fā)布時間:2015 年 02 月 11 日 | 文章作者: | 瀏覽次數(shù):6329

摘 要:辛亥武昌首義已逾百年,辛亥革命博物館在征集文物的過程中,獲得辛亥首義志士李次生后裔李志新捐贈的100余件辛亥革命重要實物,其中有一件李次生高舉九角十八星旗登上蛇山之巔的畫作,為武昌首義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摘 要]辛亥武昌首義已逾百年,辛亥革命博物館在征集文物的過程中,獲得辛亥首義志士李次生后裔李志新捐贈的100余件辛亥革命重要實物,其中有一件李次生高舉九角十八星旗登上蛇山之巔的畫作,為武昌首義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關(guān)鍵詞]辛亥首義  李次生  李志新  畫作

 

    辛亥革命博物館藏有一件辛亥武昌首義志士李次生高擎九角十八星旗登上蛇山之巔的珍貴書畫作品,由李次生之子李志新先生捐贈。它是武昌首義的一段歷史記錄,見證了辛亥首義中第一面九角十八星旗插上蛇山之巔的歷史過程,亦突出了插上這面旗幟的當(dāng)事人——辛亥首義志士李次生的光輝事跡,上面還有一些辛亥革命親歷者的題詞,顯得彌足珍貴。

    這幅作品縱64厘米,橫27厘米,紙本設(shè)色。畫面上,一位風(fēng)華正茂、英姿颯爽的青年屹立于蛇山之巔,雙手高擎一面九角十八星旗,神情莊嚴(yán)肅穆,旗幟在風(fēng)中獵獵飄揚。畫幅最上方是鄂軍都督府初期領(lǐng)導(dǎo)人、中國近代書法家張知本(1881—1976)的題詞:“獨樹一幟”,四個大字遒勁有力,書意與下方畫面上的情景緊密相扣,左右另有小字題跋:“次生先烈纛登蛇山像,江陵張知本題”,鈐“張知本”白文印,張知本為湖北江陵人,故有此稱。畫幅上另有參加過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的同盟會會員趙恒惕(1880—1971)的隸書題詞:“一揮而定,趙恒惕”。趙恒惕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功后,率部馳援武漢,被湖北都督黎元洪任命為左翼軍司令。他的題詞言簡意賅,對李次生當(dāng)年高舉旗幟登上蛇山的壯舉都給予高度評價。畫面下方有原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萬耀煌(1891—1977)“開國先鋒”的題詞,武昌起義爆發(fā)后,萬耀煌繞道上海赴武昌參加革命,被任命為湖北軍政府作戰(zhàn)參謀和戰(zhàn)時總司令部作戰(zhàn)參謀,在漢陽前線參與指揮作戰(zhàn),后來在停戰(zhàn)協(xié)議簽署過程中,被張知本稱為“葛店追黎有大功”。武昌起義參與者李基鴻(1882—1983)先生的題字“同盟首義,次生同志于辛亥八月十九(公歷1911年10月10日)之夕高舉共進會旗,率隊猛攻蛇山畫像”,則較為清晰地記述了李次生高舉共進會旗幟率隊猛攻蛇山敵陣的經(jīng)過。

    此畫作者為著名國畫家李靈伽,婦檢閩侯人。16歲師從葉克濂,尤以山水、人物畫受到于右任、莫德惠和張大千的器重。1962年獲中國文藝協(xié)會頒發(fā)的第三屆文藝獎?wù)拢ɡL畫類),1965年由臺灣去香港,1966年在人民大會堂舉辦過畫展,譽滿香江。1968年7月赴美講學(xué)并接受美國圣若望大學(xué)頒贈的“文化獎?wù)隆?。根?jù)畫上作者款識,可知這幅畫繪于1964年,以山作為襯托,著重突出了高大威猛、英姿勃發(fā)的人物形象。

    李次生(1887—1950),亦名賜生,湖北孝感人。13歲隨父到漢口讀書,1905年畢業(yè)于漢口博學(xué)書院。期間結(jié)識孫武等革命黨人,受其影響,于1909年加入共進會,主要從事秘密聯(lián)絡(luò)、傳達命令等工作,為起義做準(zhǔn)備。他機智勇敢,多次完成重要任務(wù)。1911年10月9日下午,共進會重要領(lǐng)導(dǎo)人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十四號的機關(guān)裝配炸彈,失事受傷倒地,聞風(fēng)而來的租界巡捕破壞了革命機關(guān),革命黨人的文告、名冊、袖章等被搜洗一空。俄國駐漢口總領(lǐng)事奧斯特羅維爾霍夫立即將此事通告江漢關(guān)監(jiān)督齊耀珊,同時打電話給湖廣總督瑞澂,一時間,武昌全城戒嚴(yán),巡防營、守衛(wèi)隊、教練隊巡查街巷,大肆搜捕革命黨人。在黑云壓城、情勢萬分危急的關(guān)鍵時刻,1911年10月10日當(dāng)晚,武昌起義打響,李次生帶著這面旗幟,冒著槍林彈雨,穿過炮火硝煙,協(xié)助蔡濟民部攻占蛇山。鮮紅的旗幟在山頂迎風(fēng)招展,一時間,革命軍士氣大振。在其后的陽夏戰(zhàn)爭中,李次生被派往湖南,率四千人援鄂,任少將督戰(zhàn)員。1912年因首義功績,獲黎元洪繼任大總統(tǒng),授勛三位與三等文虎章……此畫展出后,李次生揮舞旗幟、挺立山巔的場景常常令觀眾為之駐足凝眸,感慨萬千!

    辛亥革命博物館籌建伊始,工作人員遠赴寶島臺灣尋找辛亥革命文物線索,有幸結(jié)識了一位身在異鄉(xiāng)的湖北籍老人,他正是畫中主人公李次生之子——李志新老先生。讓工作人員意外的是,李志新老人一家擠在一間簡陋狹窄的房間里,屋內(nèi)卻整齊地擺放著100多件與辛亥革命相關(guān)的實物。作為辛亥革命首義志士后裔,李志新老人多年來一直從事辛亥革命文物的收藏、考證和研究,在60多年的時間里,他幾乎踏遍了臺灣每一寸土地,走訪了臺灣每一位還在世的辛亥革命老人和他們的后裔,才收集到這些珍貴的辛亥革命實物。老人的生活并不富裕,多次有人出高價收購這批文物,他都斷然拒絕。交談中,老人捧出了這幅畫,說自己年少時漂洋過海,在臺灣安家落戶,而父親已離世多年,為了銘記父輩當(dāng)年的英雄壯舉,他請著名畫家李靈伽繪制了這幅父親高舉義旗登上蛇山之巔的畫作,時刻提醒自己,他的根在父親浴血戰(zhàn)斗過的這方熱土,他的血液里流淌著父輩“敢為天下先”的首義精神。這幅畫上的在臺辛亥名人題詞,都是李老輾轉(zhuǎn)臺灣各地尋訪得來,付出了很多心血。

    一口濃濃的鄉(xiāng)音,滿懷對家鄉(xiāng)的牽掛,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耄耋老人內(nèi)心飽含著一份深深的家國情懷。當(dāng)?shù)弥錆h為了紀(jì)念辛亥革命百年,將要建一座大型博物館時,老人激動萬分,主動提出將這100多件視若生命的收藏品全部無償?shù)鼐栀浗o辛亥革命博物館,包括辛亥革命名人手記、書畫、歷史照片、信函等,這幅用來寄托對父親哀思,伴隨他多年的畫,即是其中之一。他說:“我已經(jīng)80多歲了,這輩子,怕是回不到故鄉(xiāng)了……這副畫是我最珍貴的收藏,請你們帶它回家,讓父親和我魂歸故里?!?

    2011年8月25日,受李志新老人委托,臺灣“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chǎn)促進會”名譽理事長王水衷先生專程來到首義之都武漢,將這批辛亥革命文物捐贈給辛亥革命博物館。遺憾的是,老人沒能親眼目睹此畫展出的盛況,便于2012年夏天因病不幸去世。

    時光荏苒,辛亥革命已過百年,這幅泛黃的畫作,作為見證辛亥革命的一段歷史縮影展出在辛亥革命博物館的展廳里,時刻警醒我們:當(dāng)年出生入死的革命先輩,我們不能忘記;孫中山先生和辛亥志士們“以浩氣赴事功,置生死于度外”的革命精神,對于建設(shè)富裕、文明、和諧的大武漢,實現(xiàn)富民強市的新跨越,至為珍貴,永遠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如今,武漢正延續(xù)著首義之城的榮光,乘勢而起,迎難而上,在復(fù)興之路上繼續(xù)書寫著偉大的歷史篇章!

 

    本文作者:邱丹妮 辛亥革命博物館宣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