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口難調,博物館如何讓公眾看得懂?

發(fā)布時間: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文博圈 | 瀏覽次數:1086
▲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入口處,其余圖片均為該館展廳,陳履生攝。 在我們的博物館中,觀眾,包括領導,依賴講解是普遍的現象,當然,這是和追求“看懂”的心情相關的。 “看不懂”一方面是知識準備不夠;另一方面是進入博物館的次數少,所以,在敬畏感之下的陌生感造成了認知上的距離,而相關的說明牌又只有簡單的信息,不能滿足獲得更多知識的愿望,加上枯燥乏味,就有了“看不懂”的問題。 當然,相比較人工的解說,自己看說明牌還是比較費事,這就有了依賴解說的依賴感。而獲得某種服務對于有些人也能滿足自己的優(yōu)越感。 在博物館中,尤其是在中國的各級博物館中,公眾如何看懂? 如何讓公眾看懂? 是博物館面臨的一個不能回避的重要問題。 在文化共享的時代,不僅是要讓公眾能夠走進看到,更要讓公眾能夠看懂、看好。這正如同過去缺吃少穿的年代,政府就提出不僅要吃飽,而且要吃好?;緷M足,與提高到一定層面上的滿足,反映了國家的文化實力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 如何讓公眾看懂?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既有公眾的素質問題,又有博物館的專業(yè)態(tài)度、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問題。 博物館應該以更多的熱情關注和解決讓公眾看懂的問題,這對于博物館在中國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沒有公眾的熱情以及求知的欲望,如果沒有公眾的進入與參與,博物館就不可能在公眾、在城市中樹立起自己的地標,博物館也不能建立起與公眾的依賴關系。 博物館與公眾的關系是魚和水的關系,如何讓更多的內容、形式和方法服務于公眾,讓公眾進得來,又看得到,還看得懂,這是當代中國博物館界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當然,應該看到中國的博物館發(fā)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現實,大城市之間,大城市與中小城市之間都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在數量和硬件上,還表現在管理上。 當公眾進入到博物館中,要想看得懂,是有一些具體的方法,比如說,可以提前做一些功課,在知識上做一些準備,也需要經常去博物館,久而久之就能消除陌生感,也能增強自信心。 而對博物館來說,要讓觀眾看得懂,可以有很多的方法,既可以下功夫在小小的說明牌上,也可以著力在展覽策劃上,特別是策劃一些針對一般觀眾的普及性的展覽,而不僅僅是追求那種所謂高大上的展覽。 無疑,這樣的問題在博物館的綜合考量中是要權衡的,既要高大上,又要接地氣;既要提高,又要普及。 實際上,中國大多數博物館的展覽基本上處于中等水平之上,高不成低不就。 提高是一個門檻,限于專業(yè)水平,很難跨過這個門檻,可是,即使這樣有些博物館自恃很高,又不愿意兼顧下層。 兼顧不同的觀眾人群是公共文化服務事業(yè)單位博物館、美術館多年來難以解決一個問題。 看不懂的問題發(fā)生在博物館中,古今中外都有,而博物館吸引人的地方可能就在于這種懂與不懂之間。 懂與不懂是相對而言,懂多與懂少是博物館觀眾中的常態(tài)。即使包括很有名的藏家,或者是具有豐富藏品的藏家也未必都能懂得、或者完全懂得他的藏品。而對于那些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館來說,也會面對一般的觀眾,也有很多觀眾在展品面前露出看不懂的疑惑,而其中的說明牌可能也很簡單。 因此,在這樣一種眾口難調的實際中,博物館如何讓公眾能夠看得懂? 重要的是在博物館的策展人和管理者的心中是否有一個能讓公眾看得懂這一基本的立場,或者在實際工作中是否有基本的作為。 要讓普通的公眾能夠看得懂,首先是要把展覽的策劃思路向公眾方面傾斜,在展場中多做一些關于展覽和展品的基本交代,要把相關的歷史背景和相關的信息向公眾加以說明,要通過展品的關聯性而讓展覽更加生動。 轉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我館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