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開幕,文博界的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有話說
發(fā)布時間: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官網 |
瀏覽次數:1151
3月3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5日上午9時在人民大會堂開幕。由此,全國正式進入兩會時間。兩會期間,文博界各位人大代表及政協(xié)委員紛紛提出有關文博事業(yè)發(fā)展的提案與建議。
國家文物局局長 劉玉珠
多部門共同推進博物館建設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部長通道”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博物館正處于成長期的煩惱中,今年緊扣博物館職能定位,圍繞難點下大力氣解決,爭取和有關部門共同出臺推進博物館建設的實施意見,以滿足參觀者需求。
現有渠道,我們要充分利用和提升,特別是現有4692座博物館,怎樣利用博物館的展陳能向公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服務,還要下大力氣,促進文物市場的活躍有序。
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 王春法
讓文物“活”起來
3月2日,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做客新華網2019全國兩會特別報道。新華網 李相博 攝
以下為訪談主要內容:
主持人:王館長,聽說咱們國家博物館今年春節(jié)假期的接待量與往年相比大有不同?
王春法:今年春節(jié)是非常特殊的假期,觀眾流量太大,大年初一大概3.7萬多人,初二馬上就到了6.7萬多人,初三是6.8萬多人,初四、初五大概是6.6萬多人,遠超過國家博物館的接待能力。因此,不得不召集在北京過年的工作人員全員返崗,以應對客流的參觀高峰。參觀博物館成為過年的習俗,也就是最近三四年的事。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數據,今年春節(jié)期間,外出旅游者參觀博物館的比例超過四成,這在五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主持人:您覺得大家愿意在春節(jié)期間參觀博物館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王春法:主要是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費結構發(fā)生重大的變化。以前過年,大家在一起吃頓年飯、守歲、看春晚、包餃子。隨著人民收入增加,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人們可以進行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消費,逛博物館、旅游成為最近幾年春節(jié)假期的新消費趨勢。
主持人:除了外部因素,從國家博物館自身角度,如何抓住機遇通過更好的展品、布展以及展覽形態(tài),吸引更多的觀眾參觀?
王春法:中國國家博物館積極響應讓收藏在博物館里面的文物“活”起來的號召,推出多樣的展覽,包括文物展、藝術展、引進的交流展、考古發(fā)掘展等。春節(jié)期間,非常主流的展覽是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從去年11月13日開幕到2月24日,觀眾總量超過385萬人,所有到國家博物館參觀的觀眾都希望從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除此之外,國家博物館還推出古代中國的基本陳列、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和復興之路新時代等展覽,系統(tǒng)反映中國5000年發(fā)展的歷史發(fā)化,以及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fā)掘的特展?jié)h世雄風、中法國家工藝大師展覽等,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展覽形態(tài)。
主持人: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對博物館建設,您有哪些好建議?
王春法:博物館與信息技術融合是發(fā)展的大趨勢,典型的形態(tài)是數字博物館、智慧博物館。在博物館智慧化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大數據技術,數據的采集、清洗、挖掘、管理、應用在未來博物館發(fā)展中起到核心作用。國家博物館最核心的資源是各種各樣文物的數據信息,所以我們專門設立數據管理和分析中心。不過,在建設智慧博物館的過程中缺乏統(tǒng)一的行業(yè)標準,這是我們面臨的突出問題,如果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標準和做法,未來,博物館之間交流以及展覽文物數據的應用、互鑒、IP授權都將會受到極大的限制。此外,2018年國家博物館的觀眾總量超過861萬人,提供個性化的觀展服務也是國家博物館面臨的突出問題。
主持人:在全國文旅融合發(fā)展的大背景之下,文物的精準開發(fā)和聯(lián)合協(xié)作,對博物館來說非常重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何促進博物館和其他業(yè)態(tài)有機整合?
王春法:從文物角度來講,我們國家文物工作相關的原則是“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合理使用、加強管理”的16字方針,對文物的開發(fā)和使用應該在合理范圍之內。關于博物館和旅游產業(yè)融合,有些博物館適合做旅游景點進一步開發(fā),有一些博物館由于具有特殊性,會面對過度開發(fā)和消費的問題,如何把握好這個度也是需要我們處理好的難題之一。在大文旅的背景下,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如何給觀眾提供更好的周邊產品,國家博物館也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去年“國博衍藝”推出90多款文創(chuàng)產品、IP授權70多款。
主持人:國家博物館是我們國家的重要門面,面對眾多中外觀眾,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王春法:對博物館來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主要的方法就是辦好展覽。博物館最重要的產品就是展覽,博物館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策展能力,這是能否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
在辦展覽的過程中,能否把展品、藏品蘊含的科技價值、文化價值、時代價值、藝術價值、審美價值充分展現出來,展覽的設計、展覽的制作很重要。其次,還要做好講解,把展品里面蘊含的故事完整、準確地表達出來、傳達出去。第三,文創(chuàng)產品是展覽的藏品、展品價值的進一步延伸。故事展覽是有期限地,文創(chuàng)產品可以一直延續(xù)、并不斷擴大和擴散。從這些方面來講,講好中國故事,方式方法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所以我們應該不斷探索,從多方面做工作。
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副主席 安來順
公共文化場館應探索低碳發(fā)展道路;加快政策出臺,推動地方基本建設考古前置制度化
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應探索低碳發(fā)展道路”方面,安來順認為,要從多方面入手,如研制公共文化場館建筑節(jié)能專門標準,開展產品能耗評測、形成綠色優(yōu)選公共文化服務專用裝備名錄,依托行業(yè)協(xié)會構建第三方能耗評估機制,夯實公共文化場館可持續(xù)運營和發(fā)展的行業(yè)基礎。
在“加快政策出臺,推動地方基本建設考古前置制度化”方面,安來順建議,由自然資源部和國家文物局等相關部委盡快出臺文件,明確政策要求和制度設計,以便地方操作實施。同時,督促各地、各部門要科學全面理解和執(zhí)行國家對政府“放管服”的要求,履行《文物保護法》所規(guī)定的法定義務,切實承擔起對基本建設前置考古的管理和監(jiān)督責任。另外,對于基本建設考古取費是否屬于涉企收費性質重新作出研判。
全國政協(xié)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 馬蕭林
加快建設文物考古類外文版期刊等
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對甲骨文宣傳推廣的提案》中,馬蕭林建議,加快編輯出版甲骨文普及讀物;加快建立宣傳推廣甲骨文的教學機制;加大甲骨文展示宣傳推廣力度;加快培育甲骨文師資隊伍;加快甲骨文宣傳推廣試點工作。建議教育部或河南省教育部門在甲骨文發(fā)現地安陽首先開展試點工作,然后總結經驗逐步向河南全省和全國推廣。
在《關于加快建設文物考古類外文版期刊 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出去》中,馬蕭林建議,加快實施“中國文物考古期刊外文版出版項目”;加快完善項目頂層設計,優(yōu)化走出去資源配置;加快組建項目實施團隊;構建中國文物考古類期刊資源數據庫;加強期刊編委會建設。
全國政協(xié)委員、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 朱曉進
加強對民間博物館的扶持和指導
朱曉進認為,民間博物館的扶持和管理應該納入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民間博物館主要是個人資本,對文物收藏等方面缺少指導,同時缺少有關部門的管理和支持。希望將民間博物館與社區(qū)文化、區(qū)域文化、公共文化服務相結合,把管理做到位,更好地發(fā)揮文化傳承的作用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
轉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表明我館立場。